夏朝:大禹治水之二
禹功天成
帝尧在位七十二年,大禹受命平水土,辅佐大禹一同治水的还有伯益与后稷、夔。诸侯百姓们在大禹的带领下,登高山、跨深谷,伐林开路,凿山疏河,踏上了治水的漫漫长途。
画九州 导九山 治九川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洪水泛滥时,东部因地处下游,受害最为严重,故而大禹治水先东后西。而东部诸州中,北部冀州为帝都,所以大禹治水就从这里开始。之后再治理东南方的兖州,再向东南治青州,再向南治徐州,再南治扬州,从扬州而西治荆州,荆州而北治豫州,豫州向西治梁州,最后是梁州之北地势最高的雍州。
在九州大地上,大禹按九条线路治山通水,分别是从岍及岐,至于荆山;从壶口、雷首,至于太岳;从厎柱、析城,至于王屋;从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从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从嶓冢,至于荆山;从内方,至于大别;从岷山之阳,至于衡山。
于是之前怀山襄陵的大水回归河道,九州大地上,弱水、黑水、黄河、汉水、长江、济水、淮水、渭水、洛水,九条河道如龙如脉,流布九州,朝宗大海。
这真是一场艰巨浩繁的工程,每州动用三万人功,九州共用二十七万人功。然而正如大水之来非人力可为,大水之治,亦非人力可为,必要承天命具圣德,从而得天时协地利,以成大功。
圣德昭著 天地相助
大禹周行宇内,跨巨海时,有鼋鼍驾桥;跨山岭时,有神龙为驭。每至名山大泽,则召其神明,询问山川脉理,以定治水方案。
一次,大禹站在黄河边上,沉思如何治水。人首鱼身的河伯现身出来,授河图于大禹。得到了河图,大禹就得到了治河之法。他从青海境内的积石山开始,疏通河道至于陕西山西间的龙门山,在龙门山,大禹凿山断门,使黄河自断山间流出。再南下到华山,又东行至于河南砥柱山,再向东至于洛北孟津,经洛水入河处,至于大邳。之后北行过降水,直到大平原。在这里黄河分为九道,徒骇河即是其中之一,九河分流,以杀其势,最后再汇为一河,名为逆河,奔腾入于渤海。
大禹听说宛委山之巅有金简之书,青玉为字,编以白银,封于磐石之下。于是东巡求书。在神人玄夷苍水使者的指点下,斋戒三月,于庚子日登山,得金简玉字之书,晓三河体势,通治水之理,于是按其疏导百川,各得其宜。
大禹一路历尽险阻。史载他在开凿轩辕山时,因山石巨大,人力难为,他曾化身为熊,以神力开山。他在南巡渡江时,一条黄龙浮出水面,船几乎要被掀翻。船中人惊恐万状,面色如土。大禹却仰天而叹,继而说道:吾受命于天,竭尽全力是为了救人,生死有命,何惧于黄龙呢。黄龙听懂了大禹的话,俯首低尾舍舟而去,消失在茫茫的江水中。无论山高川险都不能阻挡大禹。
此外,大禹开凿龙门山时还得到了一支可以量度天地的伏羲玉简。在龙门山一处深达数十里的岩穴中,大禹举火前行,遇神兽衔夜明珠前来引路,又行约十里,遇到一位神人。神人示大禹八卦之图,之后又拿出一支玉简授于大禹。玉简长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时之数,光如日月,可以量度天地。大禹执持此玉简,脚踏禹步,周行天下。
禹步者,为大禹所创,大水之畔,大禹王步罡踏斗,凌风而起,召役神灵,驱邪辟兽,翻石走沙。后世道教根据禹步推演出多种聚气修身、袪邪请神之术。大禹的足迹遍历神州大地,后世以“禹迹”为中国之代称。所谓“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大禹定九州、导九山、治九川,浩繁艰巨的工程,壮丽如史诗。大水退去,露出平原、丘陵、深谷、高山。雍州、豫州之水,流向青州、徐州,而后注海;梁州、荆州之水流向扬州,而后注海;兖州、翼州之水各自东流注海。九州大地上,山如骨、水如脉,万物井然,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 《纲鉴易知录》
2. 《绎史》
3. 《吴越春秋》
4. 《太平广记》
5. 《吕氏春秋》
6. 《尚书正义》
7. 《拾遗记》
8. 《路史》
9. 《洞神八帝元变经》
10. 《抱朴子》
11. 《云笈七签》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研究组
反馈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