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大禹治水之一
洪水汤汤
颛顼帝时共工氏怒触不周山,使地陷东南,引发了一场大洪水。由于洪水一直未得到根本的治理,上古先民自此时常为水患所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帝喾之世,又延续到帝尧之世。洪水的规模之大,在《尚书‧虞书‧尧典》中如此记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鲧治水九年无功
帝尧见下民为水患所苦,叹息忧愁,于是问四岳,能否找到治理水患的人。四岳异口同声地推荐了鲧。对于这一人选,尧帝并不满意。尧帝对四岳说,鲧之为人狠戾、固执专行、知善不用。但四岳认为除了鲧,再无其他人选可以治水,于是请求尧帝试用鲧。尧帝以大圣之智,看到天灾人祸皆有定数,这场大水亦是时运使然,人力难为,于是在真正承负天命能够治理洪水的人出现之前,尧同意了群臣之请,任命鲧为司空,治理水患。按《纲鉴易知录》所载,这一年是帝尧在位六十一年,即公元前2297年。
鲧治水,果然专执己见、一意孤行。他不用帝命,又盗取息壤。息壤是一种可以自生自长永不耗减的神土。鲧不研究地形地脉,违背水势规律,直接以息壤填塞洪水,这就是用高层空间的理来干扰人间。此外,他治水不用帝命,又不遵循自然规律,这就是违背天意天命。结果,他自恃其才,耗时九年却治水无功。
帝尧在位七十年,(按《纲鉴易知录》为公元前2290年),86岁高龄的帝尧要寻找一位可以托付天下的人。于是征用了舜。舜被征用后,因鲧治水无功,将他流放于羽山。
禹受命治水
舜又向尧帝举荐了鲧的儿子──禹。尧帝命禹为司空,治理水患,拯救下民。
史载大禹为颛顼帝之后裔,夏后氏,姒姓,亦称伯禹、夏禹,亦有文命、高密之称。大禹的父亲是鲧,母亲是有莘氏之女,至于她的名字,其说有四:女志、女嬉、修己、女狄。
大禹的母亲在梦中见到流星贯昂,又吞下神珠薏苡,于是梦接意感而生禹。禹生来既有异相,“虎鼻大口,两耳参漏,首戴钩(钤也),胸有玉斗,足文履已。”
“两耳参漏”的面相象征着“大通”,预示大禹将要“兴利除害,疏河决江”。钩钤乃星座之名,象征天子之御。“首戴钩钤”,即是骨相如“钩钤”,象征着大禹将要君临天下的天命。“胸有玉斗”,就是胸前有黑子,如北斗七星,象征璇玑玉衡之道。而“足文履已”,是说足底有“已”字文,已日在天干中属土,预示着大禹“当平水土”。
大禹治水承天命而具圣德。他昼不暇食、夜不获寝;冠挂于树,顾不得取下;鞋子掉了,顾不得穿好。他栉风沐雨、泽行路宿、劳苦奔走,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乘车行于平陆之地,乘船行于江河之上,乘橇行于泥泞之处,穿着有铁齿的鞋子登山攀岩,如此忧劳于天下。
而他治水的方式与鲧也完全不同。鲧治水是用围堵和填塞洪水的方法。鲧治水削平高丘、填塞洼地,不仅耗费民力,且逆势而为,违背自然规律。大禹治水则是因地之宜、因水之势,顺而导之,或分流,或汇合,使大水回归故道、朝宗江海。所以历时八年(另有十三年之说),成就治水万世之功。
可以说,鲧治水失败,从神传文化天命观的角度看,也是上天为后来大禹治水留下一个参照。敬天是第一位的,才能是第二位的。只有敬天顺道,再辅之以才能,才会有所成功。
而面对茫茫洪水,大禹承天命而来,他将要给世人留下的不只是治水的方法与功业,还有垂范后世的圣德与传谈千古的神迹。
参考文献:
1. 《淮南子》
2. 《尚书正义》
3. 《帝王世纪》
4. 《太平御览》
5. 《史记》(三家注)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研究组
反馈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