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韵:“把列宁遗体送给中国人”是玩笑吗

人气 1499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7年03月19日讯】莫斯科红场上的列宁墓是一个旅游景点。几年来,针对迁移墓里的列宁遗体,俄罗斯各派进行了不少讨论。3月12日,海外俄罗斯东正教会发表声明,呼吁从红场清除列宁遗体。声明说,列宁遗体是20世纪制造迫害和折磨的主要凶手的象征。3月14日,俄罗斯REN电视台报导,俄罗斯下议院自由民主党议员苏哈廖夫致信上议院联邦委员会主席,要求拆除列宁墓。

俄罗斯的社会民调显示,多数民众主张下葬列宁。在列宁的故乡乌里扬诺夫斯克,市中心建起了“反布尔什维克博物馆”,去共产主义化的行动正在加快进行。可见,大多数俄罗斯人已经抛弃了列宁,自然对他的遗体不感兴趣。

不过,反对下葬列宁的俄罗斯共产党及其支持者称,毛泽东墓也在北京的天安门。有俄罗斯专家表示,一些中国人到俄罗斯旅游,一定要去看列宁墓。之前有俄罗斯评论人士建议,“把列宁遗体送给中国人”,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喜欢到列宁墓一游的,为什么大多是中国人呢?当列宁的家乡人正忙着“去共化”时,东土大唐的后代还要抱着马列思想不放吗?

中共曾宣扬,“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众所周知,100年前的“炮声”,给苏俄、中国和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据《共产主义黑皮书》统计,20世纪,全球约有一亿民众死于共产暴政,其中苏共迫害致死约2000万人,中共迫害致死约8000万人。目前,共产主义作为一种邪说,共产党作为邪恶组织,二者都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俄罗斯、东欧、中亚等地数以千计的列宁像和其它共党人物的雕像纷纷被推倒、损毁和移位 。据“列宁纪念碑”组织截止2013年7月的统计资料,在全球建造过的7428座列宁纪念碑中,有6000多座已经被拆除。

1991年立陶宛民众骑在被推倒的列宁像上,标志共产主义统治的时代结束。(Getty Images)

2015年4月9日,乌克兰议会投票通过立法,禁止纳粹和共产党的标记及其思想‪和宣传。违反者将处以5到10年的有期徒刑。根据这项立法,在乌克兰境内全面禁止共产极权统治的标志,包括:前苏联时期的国旗、国徽、国歌、镰刀、斧头、五角星等;禁止共产党的标志,包括党魁画像、以及以党魁姓名命名的街道等,并禁止和共产党有关的一切节日,包括禁止引用党魁的讲话。所有含有共产主义印记的街道和城市名称都需要重新命名。

2013年12月8日,乌克兰首都基辅市中心的一座列宁塑像被推倒后,民众拿槌子将其破坏。(ANATOLI BOIKO/AFP)

去共产主义化浪潮在全球不断推进,令人欣慰。即使在那些非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也有不少政要和学者提出,必须警惕共产意识形态的入侵,捍卫自由社会。然而,在中国大陆,共产邪风仍在肆虐。大量的历史真相被掩盖,信息被封锁,言论自由被封杀。因此,在许多人的心里,暴君毛泽东还被供在神坛之上;马列毛学说依然统领大中小学校园,毛左不断兴风作浪。共产符号、文革口号甚至渗入文化产品,兴起了红色“文艺风”。难怪,有俄罗斯人建议,让中共掏钱付列宁的转葬费。

有网友表示,“只要天安门广场上还有毛贼东像和尸体,中国就不可能会改变。”

山东大学教授孙文广撰文说:“毛泽东统治中国几十年间,罪恶累累。在他领导下的政治暴动中,杀害了数以百万计的地主和所谓的‘反革命’,他发动的公社化运动饿死了三千多万农民。毛泽东们不但破坏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他的思想毒害了几代人。现在,70岁以下的人都是喝他狼奶长大的,他的“阶级斗争为纲”,专政理论、极权思想理应受到彻底的批判和清除。但时至今日《毛泽东思想概论》仍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仍用毛的思想给大学生洗脑。”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因为批判毛泽东而受到毛左的攻击、谩骂、骚扰,甚至在其演讲时公然砸场。茅于轼称,拥毛分子“他们习惯于毛泽东时代的开批斗会,搞打砸抢,甚至造谣。他们习惯于无法无天地做事。这是法治社会的敌人,是社会的毒瘤。”

事实上,正是中共这个最大的毒瘤,制造出一批毛左小毒瘤。这批人的极左言行,或出于盲目无知,或出于有意搅局,他们死抱红色理念,甚为猖獗。

六十多年来,十多亿中国民众被中共强灌狼奶,很多人在恐怖高压下,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了本性的真与善,身处狼窟而不知其险恶。有相当一部分大陆民众,因为不了解真相,而对共产主义怀抱幻想和愚忠。一旦看清共产暴政在历史上和今天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恶,思路便会清晰。

中国,承蒙神的眷顾,拥有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华夏儿女,不是马列子孙。今日,摆在面前的课题,不仅是某个墓地的移除,鞭尸或是膜拜,而是如何从生命中清洗共产毒素,恢复人的尊严和光明。

责任编辑:高义

相关新闻
著名人权奖得主:中国要经历去共化过程
孙文广:赞茅老批老毛
乌克兰去共化 列宁变《星际大战》天行者
全球数千共产主义相关雕像被推倒炸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