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君子有九思,而美玉有九德。古人佩戴玉器,不是对财富的炫耀,也不仅仅是作为装饰,而是“君子比德如玉”。《礼记.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何为君子?
《论语.为政》篇:“子曰:‘ 君子不器。’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先去做到自己所要说的话,然后才把它说出来。君子以道义对待众人,不会以利益勾结众人。
《易经》中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君子追求的是无形的“道”,而不会为万事万物各自的“相”所困扰和束缚。所以,掌握了“六艺”也不过是一个最珍贵的器皿,而“不器”则是指不限于技艺的道德高尚之士。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一开始就处于“道”的高度,处于道德的制高点,而其后的论述,可以理解为都是关于君子的言行和外在表面。
鲁哀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分辨了“五仪”则治国之道就完备了。所谓“五仪”就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孔子家语.五仪解》中,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也就是说:所谓君子,说出的话一定忠信而内心没有怨恨,身有仁义的美德而没有自夸的表情,考虑问题明智通达而话语委婉。遵循仁义之道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强不息。他那从容的样子好像很容易超越,但终不能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论语.宪问》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孔子自谦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君子首先应当是一个仁者,同时还需要“智”和“勇”。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季氏》篇,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态度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恭敬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符合仁义。
《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故君子须臾不离道也。孔子说过,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君子比德如玉
许慎《说文》曰“玉石之美有五德者”,《管子.水地》曰“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无论何种说法,也都体现了“君子比德比玉”的境界。
五德者说:“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歧,洁之方也。”
温润而有光泽,是他的仁的品行;内部的纹理从外面就可以看到,可以知道中间,这是义的品行;他的声音舒扬,清纯所以很远就能听到,这是智的品行;不屈不挠,这是勇的品行;玉质尖锐清利却不伤人,这是他纯洁的品行。
九德者说:“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guì音贵),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这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抟撤远,纯而不淆,辞也。”
温润而有光泽,是他的仁;清澈而有纹理,是他的智;坚硬而不逼迫,是他的义;清正而不伤人,是他的品节;鲜明而不垢污,是他的纯洁;可折而不可屈,是他的勇;优点与缺点都可以表现在外面,是他的诚实;华美与光泽相通透而不相侵犯,是他的宽容;敲击起来,声音清扬远闻,纯而不乱,是他的有条理。
《礼记.聘义》记载,子贡请问孔子为什么君子重玉而轻石?孔子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意思是说:从前的君子,他的美德可以和玉相比。玉温润而又厚泽,这好比仁;填密而又坚实,就好比智;有棱角而不伤人,就好比义;玉佩垂而下坠,就好比礼;轻轻一敲,玉声清脆悠扬,响到最后又戛然而止,就好比动听的音乐;既不因其优点而掩盖其缺点,也不因其缺点而掩盖其优点,就好比人的忠诚;光彩晶莹,表里如一,就好比君子言而有信;宝玉所在,其上有气如白虹,就好比与天息息相通;产玉之所,山川草木津润丰美,又好比与地息息相通。圭璋作为朝聘时的礼物可以单独使用,不像其他礼物还需要加上别的什么东西才能算数,这是玉的美德在起作用。普天之下没有人不看重玉的美德,这就好像普天之下没有人不看重道那样。《诗经》上说:“多么想念君子啊,他就像玉那样温文尔雅。”所以君子才看重玉。
君子温润如玉
《国风.秦风.小戎》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想念那位君子啊,他的作风就如同温润的美玉一样。这首诗的背景是东周初年,西戎骚扰不断,于是秦襄公奉周天子之命,率兵讨伐西戎。君子的本意为“君之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即分封建国的诸侯国君之子。原为贵族的统称。而儒家认为君子应不单指贵族或士大夫,而是仅次于圣贤之下,忠信仁义、思虑通明、笃行自强的人。此时真正意义上的君子,已与财富、地位无关,即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人。
《论语.学而》记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诗经》上说,‘(一个君子的修养)要像对待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赞美他:“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我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
《诗经.卫风.泣奥》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文雅的君子,就像经过仔细地切、磋、琢、磨的玉石一样。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君子之美德也是通过圣贤的教诲和人生中的磨砺与修为才可以达到的。
君子守德如玉,故君子一定是知礼明礼之人。《礼记.曲礼上》曰:“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君子要用恭敬、抑制、退让的精神来显示礼。《礼记.曲礼上》又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博闻强记而能谦让,乐于作善事而不懈怠,这样的人就叫做君子。君子不要求别人时时事事都说自己好,也不要求别人时时事事都要对得起自己,这样,交情才能始终保持。 @#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