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史诗《永恒》:浪漫唯美 道尽人间苦乐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万水千山,在当今都市人的匆忙脚步里,不知道错失了多少风景。然而,即将在香港首映的史诗爱情片《永恒》(Eternity,港译:生之颂),画面浪漫唯美,音乐动人心弦,故事娓娓道来……忙碌的人们不妨重拾心情,再去体验一遍经历的人生苦乐和沿途流逝的光阴。
电影简介
电影《永恒》改编自法国爱情作品《寡妇的风采》(L’élégance des veuves),由法籍越裔导演陈英雄(Tran Anh Hung)执导,柏林影展“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得主、台湾摄影大师李屏宾掌镜。
该片云集法国当代三大女星奥黛丽‧塔图(Audrey Tautou)、贝热尼丝‧贝乔(Bérénice Bejo)及梅拉尼‧罗兰(Melanie Laurent)等领衔主演,故事以19世纪后期欧洲战火四起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家族的三代女子的故事,讲述婚姻、诞生、成长与死亡,跨越百年光阴展现生命的源远流长。
整部影片的画面美不胜收,每一帧的停顿都恍如一幅美丽的油画,并伴以温柔恬淡的古典乐,电影充满了浓浓的诗意。
“戏”说新语
导演陈英雄表示:“《永恒》是一首献给生命、爱及流逝光阴的颂诗。”镜头下,婚姻缔结、婴儿诞生、孩子成长与亲人故去的场景循环往复。电影以奥黛丽‧塔图的角色贯穿全片,由17岁演到85岁,从少女、少妇到年迈的寡妇。片中各个角色的对白都不多,整部影片以冷静的旁白与悠扬的音符叙述着奥黛丽‧塔图和她的亲人们的一生,透过她的经历引领观众思考生死无常和生命的延续。
生命无常须珍重
17岁的慧田(奥黛丽‧塔图 饰)与青梅竹马的律师祖勒结婚、生子、经营家庭。在时间的长河中,生命除了甜蜜,更多的是悲伤。有的孩子夭折、有的孩子遇难、有的孩子背井离乡、有的孩子战死沙场,而深爱她的丈夫也有一天撒手人寰……面对生命的无常,她依然要坚强地活下去,拥抱生命的苦辣酸甜。而她的女儿、孙女,也延续着她的路,一步一步演绎着人生这出戏。三位女主角都儿孙满堂,也鼓励下一代结婚生子,让爱延续。
“时间”在这出戏中也有着细腻的展示,宛如一个勾勒生命痕迹的神明,将嚎啕大哭的婴儿变成青春少女,皱纹慢慢爬上了她的脸庞,进而变成白发苍苍老妇。电影运用特殊化妆及视觉特效,让主角奥黛丽‧塔图能够完美演绎一位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的风华。
逼真的效果让她惊艳与惊讶交错:“看见自己的一生感觉很特别,我还认得十年前那个双唇丰满及脸颊圆润的自己,但看到年老的我时,却曾一度感到不安,不过这也是我想接演这部片的原因。我和奶奶的感情很好,虽然她已去世,但我想以这个角色向奶奶致敬,希望让她也看看我和她同年纪的样子!”
影片的对白不多,观众更像在阅读一本散文诗,正是这诗意的描述,给观众更多的想像空间。导演陈英雄表示,他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观众感受生命循环不息的连续性,亦感受时间的洪流不可抗拒。
拍摄一丝不苟 展示古典美
喜欢看跌宕起伏剧情片的观众或会对《永恒》有些许失望,电影节奏缓慢,叙事风格十分独特。整部影片的精髓并不在于复杂的情节,而在于恰到好处的配乐与精致的画面,可比拟美国名导泰伦斯‧马力(Terrence Malick)的镜头美学,使一切不言而喻,导演陈英雄称之为“新世界”电影手法。
24年前,陈英雄以处女作《青木瓜之味》(The Scent of Green Papaya)蜚声国际影坛,《永恒》延续其一贯清新严谨的风格。电影每一格菲林,都力求表现最美的场景。为了拍摄出完美画面,捕捉完美的自然光,演员们经常在片场等待长达三小时以上,一旦开拍便需马上全心投入,因此需要极大的专注力。让实力派的奥黛丽‧塔图也感叹:“由于每个镜头都具备不可思议的美感,因此拍片时演员表现也必须绝对自然,否则将会沦为画面中的一个道具,使我每次拍摄都全力以赴,丝毫不敢松懈。”
而女星梅拉尼‧罗兰表示,参与演出相当不易。她说,“在拍摄时,我完全无法预料自己会出现在电影的哪部分。拍摄过程也必须经常想像旁白的出现。”她深信导演要求的每一个细致、重复的动作都具有意义。
《永恒》运用自然光线营造出来的丰富色彩,配合演员们精准完美的肢体动作,令电影像一幅幅大师级的美丽名画,集精致考究与浪漫唯美于一身,为观众带来一次难得的视觉享受。
配乐演绎“生老病死”
2月中旬,《永恒》与Music Lab合作在香港举办特别放映场,把古典音乐与电影里面的配乐作一个融合,邀请到《KJ音乐人生》的主角“本地姜”青年钢琴家黄家正先生(KJ) 现场弹奏。他特意挑选几首片中的曲目,希望以古典音乐带领观众重新感受《生之颂》所带出的生命感叹,用“生老病死”和“爱”作主题,让观众体会音乐的灵感。
生命的感慨
德彪西(Debussy)《阿拉贝斯克第一章》(Arabesque No.1)其流云似水的曲调化出“生”之颂。
巴赫(Bach)《b小调前奏曲(Prelude in B minor) 似钟下灵魂,道出“病”之悲。
福雷(Fauré)《安魂曲──圣三颂》(Requiem Sanctus)以童声合唱,诵出“老”之怆。
李斯特(Liszt)《降D大调安慰曲》(Consolation No. 3) 带出心镜平湖,悔出“死”之憾。
爱的感慨
李斯特(Liszt)《爱之梦》(Liebastraume)以男音独唱,诉说“爱”之承。
贝多芬(Beethoven)《奏鸣曲 Op. 111 II Arioso》(Sonata Op. 111 II Arioso)为老年终曲,奏盼“爱”之望。
李斯特(Liszt)《他的小孩睡醒赞美诗》(Hymmne de l’ enfant a son reveil)以童声合唱,诵出“老”之怆。
福雷(Fauré)《领进天国》(Paradisum) 表达在天国俯瞰“爱”之绝。
该片将于3月16日在香港上映。
责任编辑:童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