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特色人物

台湾传统家具的急诊医生──李建章(上)

(原标题:李建章 ◆ 细木作技术:台湾传统家具的急诊医生)

走进李建章位于南投市中兴路的“南投堡工作室”,门口堆满了废弃家具和木料,外人眼中的“废材”,在李建章眼中可都是宝贝。李太太笑着说这里是“古家具急诊室”,台湾各地没有办法修理的传统家具,都会主动找上门来。

工作室除了李建章夫妻,在工作台上专注工作的是长子李宥樘,他从国中开始就跟着父亲敲敲打打。妈妈最疼儿子,笑着说儿子的技术早就超越父亲了。这一家人的工作延续了台湾传统家具的存续命脉,一如李建章所说:“一件百年的家具到我手上,我还要让它可以使用上一、两百年才是真工夫。”

慧眼识民间古物 民艺品蔚为流行

李建章出生在云林元长乡下,家里很穷,小时候一家人躺在竹片床上睡觉,冬天冷得直打哆嗦的景象至今难忘。国小毕业后,他决定到台北天母跟着长兄李义男学油画赚钱谋生。

当时受美军驻台的影响,天母住了很多美国人,他们回国的时候都希望带一些纪念品回去,就把人物、静物和风景的照片拿到店里来,请兄弟两人帮忙转绘为油画再寄回美国,常常同一张照片就要画上20几张图。

为了维持家计和生活所需,两个云林游子就在台北打拼作画,一直到他当兵退伍回来以后,适逢中美断交,美国人走了,油画生意也跟着一落千丈。兄弟俩开始思考下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恰巧这时候天母第一家民艺品店开张了,老天爷似乎打开了李家两兄弟的另一扇窗。

台北市老早就有许多古董店,专门卖一些明、清时期的高级瓷器,一件古董要价几十万元以上;当时两岸还没有交流,有些古董都是从大陆走私进来。1978年,天母第一家民艺品店开张,和古董店不同的是里头卖的都是台湾民间的家具和古物;外国人很喜欢也懂得欣赏这些东西,买了许多台湾家具运回国去。

当时身无分文的李建章根本不敢走进店里,只能在堆满杂物的店门口张望着里头的美国人,以及许多散落角落的红眠床、太师椅、公妈龛……,心里头浮现一个念头:“这些民间不要的旧东西,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想买呢?”就这样两兄弟一头栽进民艺品的搜集与买卖。

第一次,他们在天母一间旧书局买到一张店家废弃不要的红眠床,买回来放在工作室门口,不到3个小时,就被一位美国人买走了。赚得家具买卖的第一笔收入8,000元,兄弟两人非常高兴,那是他们画上百张油画的价钱。他们决定在台北街头搜集各式各样的民艺品,只是台北城市开发较早,数量非常少,夫妻两人带着出生不久的长子来到南投市,这一住就是40几个年头。

爱物惜物为初心 修理文物自成师

1981年,他从繁华的台北市迁居南投,一方面这里离老婆的彰化娘家较近,另一方面也是看上乡下民艺品搜集尚未形成风气。为了养家糊口,他一开始只能以买卖民艺品谋生,日子久了就遇到一个问题:一般民家希望他将“全部”淘汰的家具通通载走,不能只挑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买,所以他常常是一整车的家具通通载回家;他笑着说:“店门口这条路几乎堆满我载回来的家具,有一些只能给隔壁邻居拿去当柴烧。”

他看着这些家具满是心疼,开始决定委托细木作司阜(师傅)修理。一开始鹿港传统家具工厂的生意还很好,很多司阜光制作家具就没有时间了,对于传统家具的修理根本完全没有兴趣,他只能到处请教老司阜,长他几岁的徐朝泉就是他经常请教的对象之一;后来又经过一些古文物教授、老司阜和收藏家的指导,到处接触文物修理的新技法,这些朋友和收藏家都成了他的贵人。

这些他自己到处搜集来的文物,有时要花上一、两个月才能想出修理的方法,除了木作,后来包括木雕、陶作……他都有所涉猎,他轻松地说:“一位文物修理师,本来就要专精各种材料和技法。”

传统家具学问大 产地材质各不同

一谈到细木作的传统家具,李建章的眼神充满自信的光采。台湾现存的传统家具以日治初期制作者为大宗,清领期间只有富贵人家才用得起原木家具,一般民家家具都是竹制品,连床都是竹片床,根本不可能被保存下来。

日本统治期间,民间开始流行使用原木家具,而且北、中、南各有不同的特色。北部以桃园大溪司阜最知名,桧木和乌心石是主要用材;南部以台南市区为中心,“茄苳入石榴”是传统技法与特色。至于中部以桧木为主要材料,分为清水和鹿港两个不同的流派和技法,清水司阜后来由梧栖、龙井、台中、丰原到东势一路传承;鹿港司阜则在彰化、北斗、田中、西螺、南投一带发展。

依靠多年的经验,李建章一眼就可以分辨出家具的材料、技法和流派,不同的时期使用的材料也各有不同;清朝初期的原木家具材料以樟木和楠木为主,后壁板和抽屉则选用福杉;到了末期就出现以肖楠(黄肉树)为木料的家具;日本时代以桧木为主要用料,茄苳木则用作饰条和边角的点缀装饰,以制造出颜色深浅的差异性,增加家具的变化、创意和美感。

传统家具的修理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不只要学会制作和修理,最重要的是要先学会拆解。李建章说:“修理的过程最重要的步骤其实是拆。”一件家具拿回来,必须先了解它的结构,而拆解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容易,有些榫接的部分非常有技巧,拆解的过程不能破坏结构;不过主体拆解以后,要修理就很容易了。

一张看似简单的太师椅,光扶手的榫位、卡位接法就好几十种,司阜会先从外观去了解里面的榫是什么状况,接下来还要了解木材的特性,像茄苳木是材质很好、硬度也够、颜色又漂亮,但唯一的缺点是茄苳木会“反”(木头膨胀弯翘之意),一来它的木头不是笔直的,而是弯弯曲曲、长满树瘤的树干;再则茄苳木制的家具虽然稳定性很高,但虫害却非常严重。

他在30几年前就请教老司阜,关于茄苳木的制作问题:“为什么有些茄苳木制的家具从日本时代放到现在都不会‘反’?”老司阜给了他很满意的答案:以前老司阜在茄苳木制作以前,会先用索条绑住木头、埋在沙埔地下,至少4年以上,每逢下雨时,雨水就会渗入沙埔地,因为排水很快,木材的材质就逐渐改变,如此一来就可以克服茄苳木的“性格”,也可以避免虫害。再来日本时代会在一定的季节取特定的木料,这样的取材法可以避免家具的虫害,这些都是老司阜的智慧,可惜这些知识都慢慢消失了。

不同的木料有不同的性格,像淡黄色的狗骨仔因木材坚硬如狗骨般而得名,它的质地密致而坚硬,非常适合作为雕刻材,问题是刀子划下去会“跳”,没有办法“入刀”,常常会伤到自己,非常危险。这些都是凭着个人的经验和不断向他人请教才有办法克服的难题。

有些细木作修理会偷工,破坏榫接直接打细钉,外表看不出来,但一来不耐用,再来破坏了原本司阜的技法,这些都是李建章不愿意做的。他说:“我修理好的东西还要保留一、两百年,这才是它的价值所在。”@#(待续)

──节录自《一心一艺7:巨匠的技与美》/远景出版社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