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进生命剧场
很多关于好莱坞电影经验的书一本本翻译,说的尽是故事发想、编剧技巧、导演功课、电影制作,其中编剧书总是卖得最好。而拯救台湾电影的会议总是开不完,也没有人会否定一部好电影的前提是要有好故事、好剧本,因为这才是最重要的基础。
但是,想创作的学生还是会不断地追问:怎么才能写出好故事?
心中有满满感动的作者,经常理不出头绪,明明好想写呀!
戏剧制作会议上,大家也不断重复着同样的问题:感情不够!人物太扁平!主题模糊!……
上编剧课时,更直接的人则会提问:该看的书、该知道的技巧,关于英雄与猫咪的概念我都会背了,怎么还是写不出好故事?
要成为一个说故事的人,或要说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个非常重要的秘诀,很关键,但却经常被忽略,就是写故事之前,要先让自己走进生活现场,在生活中阅读人性,成为一个人性的观察者和捕捉者。
一般的编剧技巧和写作原则,虽然汇整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甚至理出了几种潜规则和公式,例如,最广为熟知的好莱坞三幕式剧本概念,但许多人就算是熟背了这些武功招式,到了下笔时还是经常会卡住!常出现的问题有:人物性格无法建立,行动缺乏动机,对白无法深入,冲突太表面等等。更糟的是,原本想发展的故事早已不知不觉偏离了主题。
探究这些故事触礁的关键因素,缺少的未必是创意,问题多半在于写故事的人抓到了一个点子或概念后,只想心急着赶快完成故事,反而较少花功夫去观察和探究故事的角色与背景,因此许多作品虽然有一个好的概念,人物的刻画却总是隔靴搔痒,不但引不起共鸣,故事甚至常常不了了之,亦或出现主题、点子不错,但过程却像是空抛抛的棉花糖,最后嘎然而止,唐突地结束,留下一脸错愕的观众。
无论是剧情电影、纪录片、电视剧,或是近年来流行的微电影,大制作、大卡司、大主题,未必是成功的保证,至为关键的重点之一,在于故事与角色能不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而这个共鸣点,依赖的不是剧本公式,不是特效动画,而是人性,人性之所仰望,人性之所匮乏。人性的同理与共鸣,超越时空、国界,也超越种族、宗教、年龄,一如爱情经典剧中莎翁的《罗密欧与茱丽叶》(Romeo and Juliet)、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或是李奥纳多主演的《铁达尼号》(Titanic)。
多少观众都为这些爱情故事心碎落泪,虽非剧中人,却能同理那分悲伤与怅然。全因相爱不能长相厮守的痛彻心扉,不只在戏剧里让人痛苦,在现实世界里也折磨着成千上万的恋人。
说故事的人能够体察到这幽微的哀伤、细如发丝的情愫是如何在人身上泄露了痕迹吗?两性关系中的拉扯,哪一味儿最让人心疼、心痛呢?@(未完,待续)
──节录自《故事的秘密:写在剧本之前的关键练习》/(大块文化 提供)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