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陶瓷
宋子说,利用水火的交互作用,可以把泥土烧成各种陶瓷用品。古人说,在有万户人家的地区内,一人勤于制陶无法满足需要,可见民间用量是很多的。譬如︰
♦房屋要避风雨,盖房顶需要“瓦”。
♦王公设险阻以守其国,为使来犯无法攻入,修城墙和女墙需要“砖”。
♦美酒要保持清香,要存放在坚实的“陶瓮”。
♦祭祀时盛供品,需要用洁净的高足杯皿。
商周之际,祭器以木料制成,并非出于讲求质朴,是后来各地工匠争献巧思奇技,使技术日新月异,制成质地更优的“瓷器”,代替陶木制品。这些瓷器薄如纸,白如玉,摆在几案和宴会上,十分典雅。可见事物怎能保持一成不变呢?
原文
《天工开物》陶埏第七卷
宋子曰:水火既济而土合。万室之国,日勤千人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上栋下室以避风雨,而瓴建焉。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而城垣雉堞,寇来不可上矣。泥瓮坚而醴酒欲清,瓦登洁而醯醢以荐。商周之际,俎豆以木为之,毋亦质重之思耶!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岂终固哉?
﹝注释﹞
陶埏︰埏(读山)是用水搅和泥土,“陶埏”指陶瓷。
瓴(读零)︰房屋上仰盖的瓦,亦称“瓦沟” 。
雉堞(读至碟)︰城墙上突起的砖砌齿状矮墙,供守城者避箭用。
瓦登︰指古代祭祀用的高脚有盖的盛肉礼器,瓦做的叫“登”,木做的叫“豆”。#
──转自《新三才》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