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曼沅
许多新移民来到美国后,都曾陷入这样的窘境:满怀欣喜的前往异域,到了当地充满期待,想要和“老外”打成一片,之后却发现自己才是“外国人”!因口语能力不够好或文化差异等因素,许多新移民只好与同乡,一样讲中文的人相处,逐渐的,不仅英文程度不但没进步,反而越来越自卑。来自沈阳的John也是如此,2012年,就读八年级的John与家人们移民美国,但第一学期成绩单全竟全是“F”和“D”,不过母亲非但没有责骂他,还发现问题症结,让John从新建立自信,下学期成绩拿了好几科“A+”,John的求学成功与读者们分享。
我不是学习的料?
John与家人们定居在格伦代尔(Glendale),这个城市鲜少有华人居住,John的母亲表示,当初认为离开华人区更好,因为她哥哥的孩子在这很多年英文始终不好。可惜的是,母亲美好的设想一开始并没有获得效果。放学后,妈妈问问儿子上课的情况,John回答:“看热闹吧!”因为听不懂老师上课的内容,也无法与同学们沟通,John每天去学校都很痛苦,他甚至哭着告诉母亲:“我不是学习那块料,我不想念书了。”母亲听了心里很难过,当初移民到美国来,就是想要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机会,在这自由民主的制度、社会环境下对孩子发展比较好,但没想到遇到这么大的困难。
面对孩子的哭闹,John的母亲只好请教亲朋好友,还有在网路上搜集资讯。她发现儿子最大的问题在于语言障碍,如果听不懂老师上课说什么,怎么又能回答试卷、缴交作业呢?
John发现自己过去在中国学的英文几乎都用不上,因为国内学习英文偏重在读写和文法,没有听说的练习,来了美国不敢开口,读写能力也不太行,因为课程阅读量、词汇难度都很大,没办法和老师、同学沟通,他说:“我连去麦当劳买汉堡都听不懂!”因为生活习惯的差异与变化,加上没办法适应美国人说话的语速,John无比的失落与沮丧,他想起自己要出国前,老师还告诉他:“没考上北大清华别回来见我。”
尽管John也参加了学校为移民学生办的语言辅导班,但成效不大。因为这个课程进度很慢,虽然每天都上两堂课,但十个单词竟给了一个月的时间去背。John表示,上这个新移民语言辅导班的学生英文都不好,但按照这个进度,要五年后才能跟得上其他正常课程,他认为这种纯英文课,帮不上新移民,几乎没有帮助。面对F、D的成绩单,John什么信心都没有了。
密集学习 突破语言障碍
John的母亲知道自己与孩子已经没有时间、精力“慢慢来”了。所以只好选择去ACI补习,因为John自己的努力,密集学习的效果颇为显着。三、四个礼拜后,John就发现自己听得懂学校老师上课的内容,也渐渐的能与同学开口聊天。
母亲表示,补习班的学费虽然不便宜,但因为老师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她知道孩子每天上课的情况,这两个半月下来,每天四个小时的课程,孩子从不敢张嘴到可以流利的沟通,她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克服了语言障碍,新学期成绩下来,不再是F和D,而是直接进步到A,甚至还有科目拿了A+。
John说:“其实我只是看不懂英文,因为看不懂题目,就没办法答题。这些问题都很简单,并不难。”透过有效的密集学习,John的课业有大幅的提升,甚至还得了全年级的“数学奖”,这给John莫大的鼓励,他的数理化都到了A,还是全校进步最大的学生。
至于补习为什么给了John这么大的帮助呢?这个课程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John发现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只是依据老师的要求,在自己有强烈学习动机下去努力,不过值得高兴的是,这些努力都没有白费。
John说,刚来到美国,因为听不懂英文,连学习的机会都没有,也没办法和外国人沟通,因此下定决心要好好学,这种专门补习英文的课程比学校进度快很多,口语、阅读、写作每个方面都加强,而且特意把每周学过的单词用于对话。尽管两个月后,就可以渐渐听懂学校老师上课,但还是要查很多单字,不过现在有更多的动力。
John还分享了学英文的小技巧,他认为反复看一部英文电影,比背单字更有效,因为反复的看,不仅训练了听力,也熟悉英文的语法和情境。参加社团也是个好办法,但要有一定的基础,要不然别人也不知道要和你说什么。
发现兴趣 改变志向
因为有了自发学习的过程,John也学会善用时间,他除了在课业上有大幅的进步,还参加了机器人社团,结交了很多有共同兴趣的朋友。John回忆有次校长带了会投篮球的机器人介绍给同学们,让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因而参加了这个社团。John发现自己颇擅长物理,因而参与了一个研发太阳能发电的安全摩托车计划,上学期暑假他还选修了UCLA的电脑课程,将自己打电玩的嗜好,应用到学习电脑编程,John也选修了6堂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缩写AP)。他从过去都不及格的分数,跃升成为A+的学生,除了因为自己的努力,John也很感谢ACI补习班老师的引导,当他遇到课业瓶颈时,补习班再次给予他最有效的帮助。
John在母亲的引领下,参加公益服务。在中国时,稚龄的John也曾随母亲去帮助智能障碍者,但年幼的他并不明白助人的快乐,还曾问母亲,为何那些智能障碍者也叫她妈妈?现在John渐渐明白“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他主动参加了红十字会的服务,他为流浪汉送衣物、给退伍老兵送饭、辅导残疾学生,John发现这些社区服务也是一种幸福,渐渐体会帮助人的快乐。
小时候John想赚很多钱,让家人过好生活;后来发现在中国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他又改变志向要当官,他认为当官才有权力去改变一切。但到了美国,John改变了自己的志向,他现在向往工程专业,希望利用科技来改善人们的生活。因为协助肢体障碍学童时发现他们的困难,John希望自己将来有机会发明更便利、舒适的机械假肢,用自己的专长帮助更多人。尽管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继续学习,但他以此目标自我勉励。
这学期John已经获得了普渡大学工程系的录取通知,他会利用这段时间充实自己,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John将自己亲身经历与新移民们分享,希望和他一样的小学生放松一点,不要自卑,一开始分数不好很正常,他说:“英文没有那么难,只要找到方法,自己愿意克服,就能突破。”◇
责任编辑︰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