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唐诗

华夏诗醇: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首宣传修道升天成功的诗

(fotolia)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介绍】

崔颢(704—754年),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开元十一年(723)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早年曾漫游江南一带,开元后期,在河东节度使幕中任职,到过幽燕、河朔、边塞之地。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善写爱情和边塞诗,作品清新流丽,情调昂扬,气势豪放,往往和王维并称,有评论家说:“沈、宋既殁,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殷璠盛赞他晚年作品“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注解】

黄鹤楼:天下名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矗立于黄鹤矶上,背靠蛇山,下临长江。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一说此人为费文袆,在此驾鹤登仙;一说是仙人子安曾乘鹤过此,楼由此得名。

悠悠:悠闲舒展的样子,形容云彩飘浮。

历历:清楚分明。

汉阳:在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

萋萋:茂盛。

鹦鹉洲:在武昌北长江中,传说《鹦鹉赋》的作者祢衡,葬于此,故名鹦鹉洲。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的江面。

【简析】

本诗是作者登黄鹤楼览胜抒怀之作,历来评价极高,严羽称“唐代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沈德潜说:此诗“擅千古之奇”。李白也折服此诗,相传他登黄鹤楼,见此诗后,不再题咏,而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一首览胜之作,为什么影响这么大?有人认为主要是艺术上成功。这样说似欠准确,一首诗如无好的内容,艺术上再成功,也是不可能感人的。本诗的成功,还应归于诗中抒发了深沉的感情。诗人的感情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是相似的。

本诗首二联以黄鹤楼的美好传说入诗,就黄鹤楼的传说抚今追昔,慨叹古今变化,神奇美丽的黄鹤,已经飞去,而且再不回来,此地只空余一楼,只能见白云悠悠。这种变化,引起作者无限情思,使作者生出无限惆怅。这种情思和惆怅,是由于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可得引起的,这种情怀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促人深思浮想,使人感慨万端,这就是本诗艺术魅力所在。后联写登楼所见景色,以汉阳树木、鹦鹉洲芳草、江上烟波等寥阔空旷的景色,寄寓游子思乡的愁情,这种感情和登临览胜所生怅悯之情结合,更增加了诗的感情深度。全诗熔神话与现实于一炉,古今、虚实、远近、情景巧妙结合,前后呼应,融为一体,创造了苍茫壮阔的意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千古名篇。

——以上是笔者的往昔之见。但近日重读此诗,笔者却领悟道:此诗之妙,妙在它是中国古代的第一篇宣传了古代修道者骑黄鹤白日飞升、成仙而去的伟大成功,旷世创举!

【今译】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讴歌前贤:修道者白日飞升成功)

此地只剩下这空空的黄鹤楼。(嗟叹人世:如此虚空)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常人对修炼者望尘莫及)

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千万年的思索都已过去)

阳光下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辨,(树木仍是青绿)

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大地依然繁茂)

天近黄昏不知道家乡在哪里?(但是回不到“老家”很痛苦)

江面上烟波茫茫更使人烦愁。(归家之想:总是萦绕在心头,烦忧!)

全诗先讴歌前贤,修道成功;再写思慕前贤,不见影踪;三写人世繁荣,但念家中;回家不得,忧心忡忡!

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一边工作(学习、生活……),一边修炼,也能“回老家”啊!

先哲曰:“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现世是: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至要的是:善待佛法,善有善报;诬佛乱法,必遭灭顶!弃恶从善,不可再迟误了!@*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