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杪秋登太华山绝顶〉
缥缈真探白帝宫,三峰此日为谁雄?
苍龙半挂秦川雨,石马长嘶汉苑风。
地敞中原秋色尽,天开万里夕阳空。
平生突兀看人意,容尔深知造化功!
李攀龙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后七子”的领袖之一。嘉靖三十二年(1553)出守顺德,饶有政绩,三年后擢为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这首诗作于陕西任上,是作者七律中脍炙人口的佳篇。
诗的首联第1、2句,极写太华山的高峻雄伟。第一句用夸张格,把现实与神话沟通,说登上太华山绝顶,所见一片隐约之状:似实似虚,疑真疑幻,真好像探访了西方的白帝仙宫一般。第二句既是设问,又是拟人。
“三峰”是指:山之中峰莲花峰,东峰仙人掌,南峰落雁峰。作者已登临绝顶,似乎身出天外,不禁雄心益壮,有“欲与天公试比高”之豪兴,竟至于向“三峰”发问:“此日为谁雄?”为谁雄:即是我雄。这是以我观物,自问自答,意味深长,浓缩地反映了作者此时扶摇直上,气冲斗牛之心态。
中间两联第3、4、5、6句,采用对比式的单独显示方法,细描登山所见,一句数景,气象恢弘。其中第34句这一对偶,写远望长安所见之景,一写天空,一写地上。前句在写实上用功,后句在写虚上着力。“苍龙半挂”是运用借代格,苍龙,指浓黑下垂的积雨云,为一望无际的秦川(关中渭河平原)普降喜雨,二者构成因果关系。
“石马长嘶”运用比拟格(以物拟物),用大石头雕刻的马,长年嘶鸣,使遗留下来的汉代苑圃凉风习习,这二者也构成因果关系。第5、6句这一对偶,写极目远望之所见。先写东方的秦川土地,宽敞开阔,一片秋色尽收眼底;再写西方的万里晴空,夕阳西下,朵朵红霞映满蓝天,先写地上,后写天空,在结构上刚好与上联差互交错,迂回曲折,相互辉映,摇曳多姿。
前三联写登太华山所见之景,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运笔,景物写得雄浑壮阔,既高度概括,又形象具体。而且这些景物寄意深邃:三峰雄峙,俯视人间,历阅百代,多少沧桑巨变,涌上了心头,秦川的雨,汉苑的风,是历史风雨的继续,几千年来王朝更替的刀光剑影,又在眼前浮现。土地平旷,秋色无边,夕阳万里,唤起人们把握难得的天时、地利,去成就一番伟业。这样,就把现实和历史、纪实和想像,紧密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包容极为丰富的立体画卷。在作者的笔下,无一物不是人化了的景物,无一景不是情化了的景象,将物我、境情,熔铸为一体,达到很好的动情效果。
其实,前三联的写景,全是一种衬托、一种铺垫。在寥廓的宇宙、壮丽的河山面前,生性高坦的作者,也为之心折,最后两句,直抒登临揽胜之情。在这里,作者将太华山拟人化,以己之识见与太华山相比,只得甘拜下风:
“平时自以为认识人间事物高人一筹(平生突兀看人意),今天却感到只有你太华山高瞻远瞩,才真正深知造化之功(容尔深知造化功)。”这是自谦、自策、自励之语,言浅意丰,发人深省。诗人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中,有“前程唯有一登楼”之句,本诗作者,登的是太华山绝顶,更是增见闻,扩眼界,荡胸襟。联想自己仕途通达,前程看好,诗句便洋溢着一种壮心不已、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平生突兀看人意,容尔深知造化功!”这最后的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思想之简要概括,是画龙点睛之笔。今译出来就是:我平生看人一向自视甚高,今天面临太华高峰,才知道自己低下渺小得可怜!只有您才真正明白老天爷的神功绝技、造化奥妙啊!容尔:我认识到只有您。容:容许、许可、认同;又有仪容、恭敬的样子。尔:你,指示代词。
更深入一层的讲:全诗是通过礼赞太华山的壮观神奇,来讴歌上苍之神功妙手!@*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