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位老师跟我抱怨说,班主任觉得她的教法跟该班要传递的教育理念不一样,于是经常纠正她,这次竟然责怪她“混得太凶”,她终于忍不住回他说:“主任,你可以说我教得很烂,但你不能说我混得太凶,我不能接受!” 想当然尔,长期以往,两人关系日渐疏远后,接着就不欢而散了。
我可以理解,主任那句“混得太凶”应该不是他原本的意思,但人讲话或写字,往往没有先经过头脑理性思辨,所以反应的大部分是他的意识形态、个性、情绪发泄,因此许多“情绪性用语”――语言的暴力,便反射性的迸出来,所以大人会骂自己的孩子“你比猪还笨”、老师会骂自己教的学生是“不良少年”、社会的成人会指责自己培育出来的年轻人是“堕落的一代”……,这样的情绪性、甚至是污辱、伤害的用语,只是在撕裂彼此的感情,制造以后的对立。
一个人真正的人格特质,不是理性意识的那段,而是潜意识的那一段,所以一个人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事实/情绪”比,才是他真正的人格特质与暴力比。
另外,我与人沟通公事的时候习惯如下:
1.先简短哈拉,再说明有几件事情(详细说出数目);
2.一一条列要说明的事项(如是口头沟通还会给他MEMO);
3.逐条附上详细资料或范本;
4.感谢语。
可是,我得到的回复,却经常是漏了几项、没有按资料做、误解我的意思,因而要往返几次。年轻时我会很抓狂,现在比较不会了(不然躁郁症会发作)。不过再想回来,如果用上面几近操作说明书的方式沟通都会出错了,那可想而知,如果用纯语文叙述方式,产生的误解一定更大。
人与人之间,产生误会的最大原因便是解读对方语言会造成误差,产生仇恨最大的原因便在对方语言的暴力,所以,只有不断耐心的反复沟通──语言的温柔,久了,彼此有默契,误差便会减少,甚至心领神会了。
所以,沟通的技巧,说清楚、讲明白反而是次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去除语言的暴力,增加语言的温柔。◇
责任编辑: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