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国靴子”马镫对西方骑士制度之影响

作者:刘晓
font print 人气: 1238
【字号】    
   标签: tags: , ,

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对世界的影响,绝不限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这四大发明,还有包括被称为“中国鞋”的马镫等其它发明、文化等。

马镫的发明

事实上,在中国远古时期,人们骑马是骑裸背马的,双脚也只能悬在马身两侧,无处搁置。如此骑马自然是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因此这应该是用马来拉战车而不直接骑马作战的一大原因。然而,使用战车作战不够灵活,远非一人一骑作战更有效率,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骑兵的人数不多,主要执行侦察、骚扰、包抄、偷袭等需要快速执行的任务。

大约在秦汉时期,骑兵人数增加,出现了马鞍。为了防止骑马者坠马,又在鞍的前部和后部增设了“鞍桥”,三国时“高桥鞍”一词出现在《魏百官名》一书中,但此时马镫是否出现并无确实证据。根据史书上关于骑兵作战的一些记载,如项羽使用骑兵冲突敌阵、汉武帝时期骑兵作为主战兵种大规模投入进攻匈奴的战争等,人们推测马鞍和马镫是在汉代出现的,即当时虽没有后世的金属双马镫,但至少有类似的替代品,如采用绳带、皮革或木板作为马镫。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虎骑”之所以有着强大的战斗力,极有可能就是装备了类似的马镫。

 

640px-Attila_Museum
被誉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塑像(A.Berger/维基百科)

 

另据西方的《阿提拉的传奇——匈奴人入侵欧洲》一书的记载,“上帝之鞭”阿提拉率领的匈奴骑兵,装备有欧洲人从来没有见过的马镫。不过那种马镫是在马鞍上系上绷带、皮带或者用一种亚麻织成的腿带,让脚有个可以踩踏的地方。这大概是学自中国。这样的马镫显然不利于保存,因此我们今天没有看到实物也就不奇怪了。

汉朝单马镫(Zcm11/维基百科)

 

关于金属马镫,最早的记载在公元4世纪,当时的中国人借助先进的冶金技术,开始生产铸铜或铸铁马镫。根据甘肃武威南滩魏晋墓出土的文物,至迟在魏晚期,就出现了上马用的单马镫。但中国实用单马镫的历史很短,双马镫很快就出现。迄今为止发现的实物双马镫,最早的是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出土的十六国时期北燕冯素弗墓(415年)的三角形鎏金铜裹木质马镫;还有一件是南京象山东晋琅邪王氏墓葬群七号墓中出土的一件装备双镫的陶马,时间是在东晋永昌元年(322年)或稍后。这表明在4世纪初,双马镫的形制已经成熟,并在中国境内已经广泛使用。

马镫的发明者没能青史留名,但其想法很可能是来自于用皮绳打成套环再踩套环上马的启发。马镫虽然很小,作用却很大。骑者可以借助马鞍、马镫构成的三个支撑点,以保持更好的平衡,从而在马匹急速奔驰的时候轻易不会掉下来;它同时也使骑者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把人和马的力量合在一起,发挥出最大效力。

马镫发明后的骑兵

马镫发明后大大增加了骑兵在马上的格斗能力,重装骑兵已成为战场上起决定作用的军事力量,骑兵的比重也大为增加,而十六国混战时期是骑兵走向军事舞台主角的时期。史载,北魏军队动辄出动数以十万计的骑兵大兵团作战,甚至在450年大举进攻南朝刘宋时,出动的骑兵居然达到了60万,营寨绵延3000里。

Emperor_Taizongs_horses_by_Yan_Liben
身戴马具的“昭陵六骏”之一飒露紫,其左为丘行恭。摄于1920年,现藏于宾州大学考古与人类博物馆。(公有领域)

 

隋唐两朝同样重视骑兵。唐太宗就是一位轻骑兵奔袭战术的积极实践者。在为唐朝打天下时,很多战役都是唐太宗亲率轻骑兵奔袭、突击而获胜的,著名的“昭陵六骏”就是他的坐骑。是以唐代也是皇朝军队骑兵的鼎盛时期,盛唐时期全部57万常备军中有16万是骑兵。

马镫传入欧洲

马镫发明后,很快就由中国传到朝鲜,在公元5世纪的朝鲜古墓中就已有了马镫的绘画。欧洲出土的马镫,最早的是在公元6世纪匈牙利阿瓦尔人(蒙古高原的柔然人后代)的墓葬中。因此人们推测,大约在6世纪,马镫经西进的柔然部落先传入土耳其,然后传到古罗马帝国,最后传到整个欧洲大陆。这也就是为何马镫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为“中国靴子”的原因。

马镫对西方骑士制度之影响

很多人都知道西方的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简言之,出身于贵族家庭是成为骑士的重要条件;其次,骑士从小要接受严格的礼仪和军事方面的训练,21岁时方能被正式授予骑士称号。而获得称号的年轻骑士则常常通过马上比武,显示自己无愧于骑士这一光荣称号。在交战中,骑士们还要遵守某些成文的规则和惯例,如:一个骑士不能对另一个毫无戒备的骑士发起攻击,而必须让对方做好战斗前的准备。当一名骑士俘虏了另一名骑士后,必须将俘虏待如上宾等。

身为骑士,除了遵守交战的惯例外,还要遵守基督教的戒律,如帮助帮助穷人,保护教堂、妇女和所有无防卫能力的人等。尽管并非所有的骑士都遵从这些戒律,但骑士精神——彬彬有礼、举止端庄——仍为当今西方世界所遵从。

Edmund_blair_leighton_accolade
封主把剑放平,封一名青年为骑士。(公有领域)

 

令很多人惊异的是,推动欧洲11世纪至14世纪骑士制度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竟然是中国人发明的马镫。

在马镫进入欧洲前,西方骑士们骑上马以及骑在马上都会遇到困难。当时上马的主要姿势为:或左手紧抓马鬃,飞身上马;或用手中的矛点地支撑身体而跳上马;或靠踩住安装在矛上的横栓而上马。而当骑在马上时,骑士们的双脚是无处搁置的,奔腾或跳跃时,骑士们必须紧紧抓住马鬃,夹住马肚,才能避免被颠下马背。

这种状况使骑士们在马上作战甚为困难,也因此使骑士制度无法在公元11世纪前形成,而中国人发明的马镫改变了这一局面,使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最终在欧洲形成。

对此,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关于脚镫曾有过很多热烈的讨论,最近的分析研究,表明占优势的是中国。直到8世纪初期在西方(或拜占庭)才出现脚镫,但是它们在那里的社会影响是非常特殊的。林恩‧怀特说:‘只有极少的发明像脚镫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响。’”诚如斯言。@#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在英国、德国、马尔他游历时,曾去过当地的博物馆,印象比较深的是关于欧洲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介绍。在人们的印象中,骑士就是穿着厚重的铠甲、手持长矛、骑着骏马、为了国王和领主以及荣誉而战的一群勇士。事实上,骑士的内涵远非如此。
  • 出现在凡尔赛宫的第一个中国人——沈福宗所描述的古国文明深深吸引了路易十四。同时,同行的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也向路易十四转达了南怀仁的请求:尽速遣使去中华帝国。无论从贸易、科学或宣教的角度来说,太阳王深知法兰西必须赶上西班牙、葡萄牙,深入新大陆和古老的东方。也就是说,对于法兰西,遣使前往中国是十分自然而必要的一件事。
  • 来到了地球另一端的中华帝国,博学勤奋的耶稣会士学会了满文汉文,孜孜不倦的展开了工作。他们奔波四方绘测中国地图,在最偏远的乡下向贫苦的百姓热诚的宣教,教授皇帝及皇子几何、乐理、人体结构。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之外,他们以灰色蓝色,睿智的一双眼睛观察记录中华帝国。在欧洲,飞来了一封封来自地球另一端的书简。
  • 一年后,东印度公司收购了一箱又一箱琳琅满目的青花瓷、一匹匹丝绸、上好茶叶、红木、花梨木家俱、玳瑁屏风和一册册厚重的典籍,放入准备回航的海之女神号船舱中。码头工人抬着一箱箱沉重的木箱爬上船梯,把船舱塞得结结实实。海之女神号的吃水量达到了饱和,船身沉甸甸的压在海面上。
  • 还记得第一位出现在罗浮宫里的中国人沈福宗吗?1684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带沈福宗去凡尔赛宫觐见了太阳王路易十四。他们献上了殷铎泽、柏应理等人编著的拉丁文《四书》,并要求太阳王在巴黎出版。这就是包含了《论语》、《大学》、《中庸》在内的《中国哲学家孔子》。出版时,书中对太阳王的致谢词是这样开始的:“今天,从远东,来了一位君子,他出自中华帝王的皇家血统,人们称他孔夫子——被所有中国人一致尊奉为他们国家史上最有智慧的伦理学与政治学老师和圣贤。”
  • 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太阳王世纪处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她介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间。经历了文艺复兴以人为主的人本主义、欧洲脱离中世纪以宗教为中心的素朴生命观,为十八世纪朝向启蒙主义理性及科学的转向做了铺垫。
  • 成语“杞宋无征”,就是由此而来,有前贤读此章说了四个字“无限感慨”。张居正对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说:盖孔子当时,欲斟酌三代之礼,以立万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为是叹息之词如此。然三纲五常古今不易,所损所益,百世可知。
  • 我们中国人常说“靠天吃饭”,朴素的道理背后是敬天信神的谦卑和善良。所以在古代,一旦发生天灾人祸,人们的思想中第一个想的是自己,“我到底哪里做错了?老天为什么要惩罚我?”从帝王到一般百姓,大多都是这样的想法。
  • 子夏从孔子“绘事后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质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学礼必须以仁心为基础,或者说虽有仁心善意,必有礼以成之。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