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政权建立后,李自成令弘文馆学士李化鳞等人起草檄文驰告远近各地,指责崇祯帝。
事情传到京城,京师震动,面对着清军、李自成军、张献忠部队的威胁,崇祯大惊失色,召集廷臣前来商议,很多大臣束手无策,只能陪崇祯一起流泪,惟有大学士李建泰请求督师,崇祯十分高兴,并亲自送到正阳门。
当日北京大风扬沙,占卜后说“不利行师”。而李建泰刚走不到二里,所乘的轿子的轿杆折成两段,他自觉这是不祥之兆,于是驻扎在保定府,后被俘。
而此时,李自成大军正走在前往北京的路上。1644年二月,李自成进入山西,渡过黄河,一路都很顺利。其先锋刘宗敏向明朝发檄文称:“嗟尔明朝,大数已终,严刑重敛,民不堪命。诞我圣主,体仁好生,义旗一举,海宇归心。止有晋燕,久困汤火。不忍坐视……”这样的气势让不少挡在面前的明朝将官转而投降。
攻占太原后,李自成抓住晋王朱求桂。李自成在此发出著名的“永昌元年诏书”,这份诏书的语气与之前的檄文相比十分客气,“咨尔明朝,久席泰宁,寖弛纲纪。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明确指出明朝问题的所在是奸臣太多。
明亡迹象显 李自成再获天助
此后,李自成的军队在宁武关与明朝军队进行激战。李自成采用人海战术,以数万人的代价才拿下宁武。宁武受挫,使李自成开始犹豫是否要继续前行,甚至萌生暂时班师回西安的念头。
他对手下说道:“宁武虽破,受创已深。自此达京,尚有大同兵十万,宣府兵十万,居庸兵二十万,阳和等镇兵合二十万。尽如宁武,讵有孑遗哉!不若回陕休息,另走他途。”
正在犹豫之际,李自成收到了明朝大同和宣府两个总兵姜瓖、王通差人送来的降表,李自成觉得这是上天的赐予,于是决定继续向北京进发。
过了大同和宣府后,“居庸及各镇总兵白邦正刘芳名等并昌平文武相次乞降,迎表飙集”,明朝各关隘将领的次第投降,将李自成一步步送进北京城。
此时,崇祯得到奏报,南京明太祖的孝陵夜晚传出哭声。这乃是亡国之兆,南京是明朝的发源地,明太祖更是葬在此地,明朝的根基之地出现如此异象,明朝灭亡确实不远了。
不久,钦天监奏报帝星下移。
随着控制地区的扩大,大顺军建立的地方政权也愈来愈多。占领北京前后,大顺军已在河南、湖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宁夏、青海、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建立了府、州、县各级政权。
诸臣自保 崇祯绝望
而在李自成步步逼近北京时,崇祯帝还想做最后一搏。
由于国库空虚,军饷缺乏,崇祯发出号召,让大臣、皇亲国戚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三万为上等”。
然而,令崇祯万分失望的是,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1万两,国丈周奎在崇祯的哀求下也只捐了1万3千两……,没有一个人达标,更多的权贵在哭穷、耍赖、逃避,有的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练摊,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这场募捐运动总计募得20万两。
而在劝京城权贵们捐款的同时,崇祯还让每一个大臣从自己故乡举出一位有能力捐款的富人,只有南直隶和浙江各举一人,“余省未及举也”。这也难怪崇祯叹道:“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
至于明朝最后一任首辅魏藻德,状元出身,在危难之际走马上任,崇祯曾对他寄予厚望,但他让皇帝很失望。
城破前三天,崇祯问他有何对策,并说:“你只要开口,我立刻下旨照办。”魏藻德跪在地上,就是一声不吭。崇祯气疯了,一脚踢翻了龙椅。魏藻德还是保持着跪姿,一声不吭。
后来,城破了,崇祯自杀,魏藻德投降。李自成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殉死?”他回答:“方求效用,哪敢死。”(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
明朝有这样的官员,崇祯绝望也就在所难免,明朝灭亡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闯王拟议和遭拒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大顺军正式攻打大明帝都北京。攻击先从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三门开始,“四面如黄云蔽野”,攻势如潮,极具威势。一时间,“城上下炮交发,如万雷轰烈,天地震慑,城外火光际天。”
攻城的第二天,李自成派十日前在宣府投降的太监杜勋朝城上喊话,负责守城的襄城伯李国桢让杜勋去见崇祯帝。杜勋答应了,进城与大太监王承恩一同去见崇祯。
杜勋见到崇祯后,转述了李自成的意思:大明和大顺“割地讲和”,即议割西北一带,分国而王,大明犒赏大顺军银百万两,大顺军退守河南,从此以后,大顺军可为朝廷内遏群寇、外剿清妖,但不奉召入觐。
此言不是孤证,明朝官员李长祥也记述道:“兵部尚书张缙彦巡城,自东来,将至正阳门,其处之城上有酒筵,上坐者一人,旁坐者皆内官。则数人见缙彦起。缙彦问何人?内官曰:城下都督爷。缙彦惊问何以得上?内官出一纸,草纸也。其上墨写‘再与他谈’四字,帝之御书。”此事后来也得到张缙彦的承认。
无疑,谈判确有其事。如果此时崇祯答应这个条件,让李自成军去与清军对抗,明朝的国运或许还会延长,崇祯也能逃过国灭身死的命运。
然而,秉承着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立国宗旨的崇祯,在大臣的莫衷一是下,尤其在魏藻德的反对下,拒绝了议和,选择了死拼到底。
这难道不是天意?崇祯还亲自起草《亲征诏书》,称自己要“亲率六师以往,国家重务悉委太子”,号召臣民奋发忠勇,到军前听用“分茅胙土之赏,决不食言”。随即,崇祯召集内侍,准备死守宫城。
那么,为什么已经胜利在望的李自成要与崇祯议和呢?甚至提出割让西北为王,犒银百万、主动撤军等条款?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北京这座城池太坚固了,有明一朝无论蒙古的也先、满洲八旗都曾多次兵临城下,但都无功而返。李自成对于自己短时间内能否攻下北京城并无把握,如果到时候四周明军勤王之师云集,或许陷于进退两难。因此,考虑到自己的实力和潜在的危险,李自成提出议和。@*
责任编辑:谢秀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