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中对于文化的阐释就是化成天下,根据不同的人文环境来劝化、善化。孔子在注释《易经》的时候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之人,所得善报自己受用不完,余庆会遗留给子孙;反之,积不善之人的余恶也会殃及后代。而释道两家对于善恶有报的论述就更多了。这里选取了古籍中的数则故事,将其翻译以飨读者,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示。
有一位姓陈的盲人,擅于揣摸骨相,远近驰名。
漳州镇的某公延请陈某到家中。陈某先给众人摸骨,多有奇验。后来到了某公,陈某揣摩良久说:“这是乞丐骨,不值得一说。”从人呵斥, 陈某于是又揣摸了一遍,毅然说没错。等摸到头骨,陈某急忙下跪说:“这是总镇骨啊,当贵!”某公很是惊奇,礼遇并且厚赠了陈某。
原来某公未显贵时,因为贫困而乞讨。路上拾到遗金,于是寻访主人归还。失主想拿出一半酬谢,公拒不收,问公的姓氏也不说出。这天夜里,某公住宿在神庙,梦见神人换了他的头,后来从军,以致显贵。(《秋灯丛话》)@
责任编辑:魏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