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6年07月11日讯】浪漫的海景“蓝眼泪”近年已成为马祖观光代名词,每年4到10月是追看蓝眼泪的最好时机,更吸引大批摄影爱好者到马祖捕捉迷人的夜蓝海奇景。
“蓝眼泪”形成原因众说纷纭,多数人说是海中的涡鞭毛藻、介形虫或夜光藻,因受到海潮扰动而发出光芒。11日国立台湾海洋大学研究团队透过单离培养的技术,证实马祖“蓝眼泪”中的发光生物之一就是“夜光虫”。
中央社报导,由海大海洋中心主任蒋国平率领的研究团队,今年4月起在“蓝眼泪”经常出现的介寿澳口沿岸水域采水,利用毛细管在解剖显微镜下,将发光生物进行单离培养,证实夜光虫就是马祖“蓝眼泪”中主要的发光生物之一。
(取自马祖蓝眼泪FB)
蒋国平表示,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是一种异营性涡鞭毛藻(dinoflagellate),属于单细胞原生生物,涡鞭毛藻纲里有一半会行光合作用,另一半包含夜光虫在内,则是靠吃东西维生。
他说,夜光虫细胞呈透明球形,直径200-2000微米,腹面后端有一凹下纵沟,在此形成口部,口部之前则有小鞭毛,鞭毛前有一大触手,用来抓取食物。
至于夜光虫的发光机制,海大海洋中心助理研究员蔡昇芳指出,夜光虫发光的部位在细胞膜上,每只大约含有1万个发光源,每个发光源大小为0.5到1.5微米。
他说,每个发光源由3个部分组成,包括氧化酵素“发光素氧化酶”,接着需要有“发光素接合蛋白”去抓住“发光素”,而“发光素氧化酶”会氧化“发光素”放出蓝色生物光。
蔡昇芳强调,夜光虫每个光源大约可放出10万个光子,受到刺激后发光大约仅能持续80毫秒,也就是“一闪即过”,并非如照片上看到整个“蓝海”的长期曝光效果。
海大校长张清风表示,在连江县长刘增应、连江县议长张永江及立法委员陈雪生的支持下,海大马祖校区将在明年招生,新设立3个科系,学生3年在基隆校区,1年在马祖校区学习。
另外,张清风说,海洋大学海洋中心在教育部5年500亿元顶尖大学计划经费支援下,将推动“马祖海域海洋生态整体调查计划”,希望能解开“蓝眼泪”之谜。
责任编辑:苏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