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台湾首次“陆上造礁” 针织珊瑚唤海洋保育

台湾首次群体群力的“陆上造礁”行动,由艺术家Sue Bamford教导学童与社区妈妈们,一针一线勾出美丽的珊瑚礁生态。(海科馆提供)

人气: 570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6年06月26日讯】(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记者周美晴台湾基隆报导)台湾首次“陆上造礁”行动在基隆海科馆。为了让大众更关心海洋目前面临的问题,尤其今年澳洲大堡礁以及美国夏威夷都发生高温造成大量的珊瑚白化之现象!由英国环境艺术创作者Sue Bamford以自己的手工艺品在英国募款,自筹旅费绕过半个地球来到海科馆担任驻馆艺术家,希望透过“陆上造礁-针织珊瑚”唤起大家对海洋的保育的重视。

顶着一头娇桃红短发,Sue Bamford(中文名:苏莉莉)是位环境艺术家/教育者,她来自英格兰美丽的西南角落Cornwall,一个靠海的小镇,因此她对海洋、对基隆有一份特别的感情。

2015年Sue Bamford获选参与国立海洋科学博物馆举办的第一届潮艺术,在馆区至今仍可见她利用海废创作的“海洋代言人”作品。今年她自筹旅费,再次来到海科馆,担任为期一个月的驻馆艺术家。

台湾首次“陆上造礁-针织珊瑚”6月30日于国立海科馆主题馆2楼发表,展出至9月30日。(海科馆提供)
台湾首次“陆上造礁-针织珊瑚”6月30日于国立海科馆主题馆2楼发表,展出至9月30日。(海科馆提供)

以她擅长的织艺工法,配合海科馆的海洋教育推广,让北北基的学童与社区妈妈认识海洋及重视海洋保育议题。

海科馆馆长吴俊仁表示:“亲近海洋、认识海洋、善待海洋、永续海洋”是海科馆致力推动的建馆目标。使环境艺术不只可互动欣赏,更能传递海洋资源永续及再利用的概念,携手打造一座生态乐园!

艺术家Sue Bamford教导学童与社区妈妈们,一针一线勾出美丽的珊瑚礁生态,从中也体会珊瑚成形不易。(海科馆提供)
艺术家Sue Bamford教导学童与社区妈妈们,一针一线勾出美丽的珊瑚礁生态,从中也体会珊瑚成形不易。(海科馆提供)

透过全球征选潮艺术家到馆创作,在艺术家与民众互动之间,一次次的合作、互动、激荡中…,基隆在地学生与周围社区民众,有着最深的感动与收获。

这次Sue Bamford的自费驻馆创作,掀起台湾首次“陆上造礁”行动,也是国际艺术家热爱基隆的人文与热情,特别来台湾进行一个月的交流。

艺术家Sue Bamford策展“陆上造礁”,使用了上千卷毛线,勾出美丽的针织珊瑚,学童与社区妈妈们,了解海洋保育的重要。(海科馆提供)
艺术家Sue Bamford策展“陆上造礁”,使用了上千卷毛线,勾出美丽的针织珊瑚,学童与社区妈妈们,了解海洋保育的重要。(海科馆提供)

“陆上造礁-针织珊瑚”透过勾针一层一层不断的向上编织。海科馆教育主任陈丽淑表示,这恰似珊瑚造礁的过程,也是由珊瑚虫分泌的碳酸钙骨骼不断的累积而成,一针一线勾出美丽的珊瑚生态。

参与造礁年龄最资深的有88岁,住在基隆七斗子阿娥阿妈(本名杜凤毛女士),以及太平洋社区阿美族头目娘(林霞美女士),虽年事已高,但钩起毛线的速度相当惊人。

基隆市正滨国小的学生,第一次钩毛线就上手,利用中午午休的时间,完成一件件美丽的作品。

台湾首次群体群力的“陆上造礁”行动,由英国环境艺术家Sue Bamford,教导学童织艺出栩栩如生美丽的海底珊瑚,体会珊瑚成形不易。(海科馆提供)
台湾首次群体群力的“陆上造礁”行动,由英国环境艺术家Sue Bamford,教导学童织艺出栩栩如生美丽的海底珊瑚,体会珊瑚成形不易。(海科馆提供)

碇内国小老师于FB分享说,以往她们得靠火车、客运或是游览车才能到达海边参与活动。这次她们在学校以编织艺术的方式进行对海的探索,是另一种难得的经验。

过程中,小朋友用各种方式想跟sue沟通,比大人勇敢多了,他们用口语hi,或者将编织品放在头上,或是大声欢唱最熟悉的圣诞歌来吸引sue,这可把在场的老师逗,真的是在孩子身上看不见沟通的屏障。

海科馆的“造礁行动”以织艺学习让学童和妇女重视海洋议题与海洋保育的重要,把培育的珊瑚种回海中,也把保护珊瑚的信念透过“陆上造礁”深植每个人心中。

“陆上造礁-针织珊瑚”作品,将在6月30日于国立海科馆主题馆2楼发表至9月30日。

责任编辑:郑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