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逸事:“三月不知肉味”
音乐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呢?《吕氏春秋.顺说》中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
“管子得于鲁,鲁束缚而槛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皆讴歌而引。管子恐鲁之止而杀己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意思是:管子在鲁国被逮捕,鲁国派人要押送他回齐国。管子害怕鲁国改变主意,而杀害自己,想快点回到齐国去。他用唱歌的办法,终于使“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可见音乐的魅力和作用。
我国典籍中,这一类记载是很多的。如《列子》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有个善于歌唱的韩娥,她有一次,东行去齐国,行至雍门这个地方时,断了粮,便以卖唱乞食。据说她的歌声十分哀惋动人,在她离去以后,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中,还载有“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师旷为晋平公奏清角,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三奏之,裂帷幕,破俎豆,飞廓瓦。”又,秦国善歌者秦青,为薛谭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韩非子.十过》篇中,也讲到师旷鼓琴:“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境。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闻于天。”
这些记载说明音乐可以“通灵感物”、“万物皆化”,使草木有情、鱼鸟有知。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用极为夸张的说法,来渲染音乐的魅力和作用。
儒家经典中,也有讲到音乐魅力的。如《论语》中,就有一则很著名的故事: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三个月尝不出肉味,感叹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三月不知肉味”,说明韶乐对孔子产生的影响力,使他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哲人,他精通音乐,并且是一个音乐的行家。《论语.八佾》记载:孔子对鲁太师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也,绎如也,以成。”这是孔子以一个行家的口吻,对音乐美的描绘。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即是:起始时,众音齐奏;展开后,协调着向前演进,音调纯和;继之,如风聚云汇,达到高峰,主题突出,音调响亮;最后,收声落调,余音袅袅,情韵悠长,意味无穷。
“三月不知肉味”,并不是孔子有三个月穷困得没有肉吃。而是讲:他听了美妙的音乐,三个月皆沉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如醉如痴,品不出肉味来。@*#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