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智勇有大略 朱棣称帝天命所归(上)
当让欧洲人为之惊叹的蒙古王朝带着昔日的辉煌走入历史后,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拉开了又一个大幕。在序幕中,勤政爱民的朱元璋师法汉唐,对百姓施以仁政,让饱受战火摧残的山河得到修复,而其后的明成祖朱棣,这位承天命再创中华文明辉煌的圣明君主,为后世留下不逊汉唐的大明,留下太多的惊叹,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再次书写浓重的一页。
在位短短二十二年间,朱棣不仅发展了经济,使国力达到鼎盛,天下得以大治,声名亦远播海外,仰慕中华文明者无计其数,六十多国与明朝存在朝贡关系;而且他做出好几件了不起的大事,其中任何一件都会让其青史留名:
营造北京城,为后世留下紫禁城(故宫)、天坛、长陵等充满帝王气息和文化内涵的精美建筑和帝都;大建武当山宫观,打造一个美轮美奂的云中宫殿、神国空间,推动明朝上下的崇道之风。
派郑和下西洋,第一次向西方世界全面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程度,传递明成祖“天下共用太平之福”的理念,展现中国人的大同思想和刚劲之气。
重开丝路古道,与西域诸国通好,再现丝绸之路的辉煌,促进与西亚乃至欧洲的往来,彰显明朝为华夏正统和东亚地区核心的国际地位。
五征漠北,派兵南下征服安南,消除边境隐患的同时,扩大了疆域,其鼎盛时期的疆域“北穷沙漠,南极溟海,东西抵日出日没之处”,包括中国东北及现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不丹、克什米尔等,总面积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与清朝鼎盛时期不相上下。
兴建南京大报恩寺,留下让世人惊叹的世界奇观,该寺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
下令编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拉开总结、整理传统文化典籍的序幕,为后世留下诸多珍贵的史料。
疏通大运河,加强南北漕运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这样的成祖不仅影响整个明朝,其所缔造的一切支撑着明朝走过余下的二百多年,而且也辉映在中华历史上,有的影响直至今日。
精通儒家经典和武艺
1360年,朱棣出生于元末战乱时期的应天,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四处征战以及后来成为皇帝的朱元璋对皇子们的教育非常用心,为了让皇子们学习正宗的儒家经典,朱元璋选择老师十分慎重。《明史•太祖本纪》载:“明初,特重师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诸王傅亦慎其选。”宋濂是当时的名士,可以想见,朱棣少时和青年时都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
朱元璋除了让诸皇子从书本和老师那里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外,还亲自让他们深入民间,了解民间疾苦。朱棣就曾住在今天安徽凤阳,因此多少了解一些民情。而为了让皇子们不养成骄惰之性,朱元璋还曾命内侍特制草鞋若干,分发给皇子们,并且规定只要出城走稍远一点的路,皇子们就只能乘马行其中三分之二的路程,另外三分之一必须穿草鞋步行走完。
在这样严格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朱棣,不仅长得坚强有力,同时也精通儒家经典和武艺,《孙子兵法》记的头头是道,且了解民情,显然具备成为帝王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明史》上说他“智勇有大略”,“智虑绝人,酷类先帝”,而朱元璋也非常器重他。
朱元璋器重有深意
1370年,朱元璋分封几个儿子为王。朱元璋规定,封在各地的亲王不得过问地方的民政,他们作为皇帝在地方军权的代表,是地方守军的监视人,掌握地方的军事指挥权。在分封诸王时,他特意将朱棣封为燕王,封地是抵御蒙古人入侵的重地北平(今北京),显然,镇守这样地方的人一定要能堪当大任。在朱元璋眼中,朱棣就是这样的人,虽然彼时朱棣只有10岁。
此外,朱元璋听说开国第一功臣、大将徐达的长女“贞静,好读书”,1376年就让朱棣娶了她,后封为燕王妃,她就是后来贤德的仁孝徐皇后,亦是朱棣夺天下、治天下的贤内助。这样的有着更多政治意味在里边的联姻,在其他皇子身上是没有的,这足以说明朱棣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
而彼时镇守北方的徐达也经常给朱棣讲解作战经验,传授兵法方略,如徐达曾告诉朱棣“为将者,一要会指挥作战,二要会在作战间隙修整军队。此所谓养精蓄锐,方能摧枯拉朽”。朱棣自是受益匪浅。这不能不说是朱元璋的有意安排。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定诸王宫城样式,称除了燕王可以使用元朝的旧宫殿外,其他诸王建造的宫殿不得引以为式。之所以要下这道命令,是因为元朝的旧宫规制如同天子。不难看出,此时的朱元璋对朱棣寄予的厚望。更能说明这一点的是,燕王的二哥、三哥分别就藩西安和太原,而且早朱棣两年,朱元璋将位置险要的元朝的都城封给朱棣,且让其使用旧宫殿样式,应是大有深意的。
驻守北平雄姿英发
据《明史》记载,成年后的朱棣“相貌奇伟,髭髯美丽”。1380年三月,雄姿英发的朱棣前往北平驻守,抵御来自蒙古人时不时的侵扰。因为北平担负着防御蒙古侵扰的重任,故朱元璋给予他的军队编制比其他亲王多,而且准许他除大事上奏外,军中的小事可以自行决断,这使朱棣的实力大增。
之后朱棣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并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他曾两次率师北征,这加强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力,也赢得朱元璋的赞许。
比如1390年,朱元璋下令驻守北方的几个藩王领兵征讨蒙古,其他藩王没有做什么周密部署准备就出师迎战,结果都兵败而归。只有燕王朱棣与众不同,他按照养精蓄锐的兵法原则,将出师中遇到的困难一一告知将士,并叫将士们提前进行应急演练、准备。几日后,朱棣亲临校场检查,众将士已是技术熟练,战法灵活,朱棣当场给予奖赏。将领们请求立即出征,朱棣却不同意,说再等几天不迟。众将领不明白原因,朱棣解释说:“官兵连日操练已经疲劳,休息几日,养精蓄锐不可缺少,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两天后,突然下了一场大雪,朱棣下令出兵,因为敌兵没料到会在这样的天气出战。兵精粮足、士气高昂的燕王兵随即出征,直抵蒙古大营,并将其包围,蒙古兵仓皇应战,死伤无数,蒙古大将被生擒,蒙古太尉乃儿不花投降,燕王凯旋而归。
朱元璋听闻胜利后,赞道:“燕王清漠北,朕无北顾之忧矣。”此后,朱棣受命指挥北部镇守边疆的兵马,大败蒙古军队,巩固了边防。
得名僧辅佐
在诸王封国时,朱元璋广召天下名僧做他们的师父。洪武十五年(1383年),贤德的马皇后病逝,僧人道衍也应召来到南京。道衍,俗名姚广孝,出生于一个崇尚佛教、擅长医术的世家。14岁时出家,修行多年。道衍在南京时,对前来奔丧的燕王朱棣仔细观察,认为他仪容“英俊奇伟”,气度非凡,“智勇有大略”,一定是有作为的人。而此时的燕王也正在寻求贤达之人。
道衍和朱棣一番深入交谈后,朱棣向朱元璋请求让道衍做自己的师父,朱元璋同意了。道衍跟随燕王来到北平府邸后,推荐擅长相面的袁珙给其相面。燕王派人将其召来,安排在酒肆中饮酒。随后,燕王将王服脱下,换上普通卫士的衣服,随后带着9名卫士来到酒肆。袁珙趋拜燕王说:“殿下为何如此自轻?”燕王假装不明白,说我们都是护卫的校官。袁珙没有回答。于是将其召入,详细询问,袁珙稽首道,殿下将来有一天是太平天子也。
而唐朝著名预言《推背图》第二十八象、宋朝的《梅花诗》和明朝刘伯温的预言《烧饼歌》中也都曾预言朱棣称帝,这难道不正是天意的彰显?
《推背图》第二十八象图中画的是建文帝焚毁皇宫。谶文是“草头火脚,宫阙灰飞。家中有鸟,郊外有尼。”“草头火脚”意思是燕王朱棣将有逼宫之举;“宫阙灰飞”指建文帝在朱棣进攻下,将皇宫焚毁;后两句的意思隐喻朱棣做了皇帝,而建文帝做了和尚。颂文是“羽满高飞日,争妍有李花。真龙游四海,方外是吾家。”前两句指朱棣成为皇帝后,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归附他。后两句是说建文帝做了和尚,以四海为家。
《梅花诗》第四节中的第三句“飞来燕子寻常事”指雄踞北平的燕王朱棣夺取帝位的历史。燕王得天下,仔细想来也确为“寻常事”,在情理之中,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颇有雷同。
而《烧饼歌》中预言道:“虽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河山永乐平。”意思是说建文帝即位后,虽有文官的拥戴,但最终朱棣当上了皇帝。永乐是朱棣夺取皇位后所取的年号,暗指永乐时期社会较为安定。
那么,朱棣又是如何成为皇帝的呢?(待续)@*
点阅【威德遐被的永乐大帝】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谢秀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