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6年05月10日讯】(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记者田文净报导)中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大科学家,然而自中共统治以来,除了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之外,没有人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或者是没有出现过闻名于世的科学巨匠,这是为什么呢?日前,有大陆学者撰文认为,现代中国人切断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是造成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萎缩和无序的真正根源。
中国近几十年为何鲜见科学巨匠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章启群,9日在个人博客中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大科学家的童年启蒙,这些书是文化基因》的文章,从思维和想像力的层面,讨论本土传统文化与科学家创造性的问题。
文章中提到,据科学史研究者的研究和统计,现代世界上一般建国后35周年左右,就会有自己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不要说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都是如此。中共建政至今已经66年,但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中国人只有屠呦呦一人。这样来看,中国科学研究尤其是科学家的创造性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是深层次的问题。
“一个要在科学上达到顶峰的中国科学家,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这正是钱学森’大学之问’关键所在。”
一代中国科学家的共同经历:读“四书五经”
文章认为,屠呦呦先生对于青蒿素的认识和发现源于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的启示和灵感,而且她在获奖仪式上的演讲中也多次提到中医药对于人类的贡献。从这一段叙述里我们提取的关键词是:诺贝尔奖、青蒿素、中医药。结论很明显,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屠呦呦先生的科学贡献具有直接的关系。
同时他还列举了另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926年出生的李政道,他从西南联大毕业之后,去美国留学跟随名师深造,最后在科学研究中作出卓越的贡献。而他的青少年时代曾在东吴大学附中就学,受到过传统中国文化的严格训练。他在芝加哥大学注册研究生时,说明自己曾经研修过孔子、孟子等人的著述。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政道说,他研读屈原的名篇《天问》,发现这是大诗人用诗的形式写就的宇宙学论文,屈原在2500年前就在诗中巧妙运用了几何学和物理学的对称性原理,提出了地球是圆的,可能是个东西、南北不一样长的扁椭圆球体。从这里至少可以看出,李政道先生对于屈原、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是有着精深研究的。同时,还可以看出他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
文章提出,李政道等人的教育过程,基本上是那一代中国科学家的共同经历。例如华罗庚、苏步青、陈省身、丁文江等,他们的启蒙教育几乎都是读“四书五经”,然后接受西方最先进的科学教育。而那一辈人的所达到的科学高峰,至今还令现在的中国科学家们景仰。
而为什么读“四书五经”的中国孩子能够在科学上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成就,而现在从小就进行数、理、化强化训练的中国孩子,却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
文章提出疑问,这里面到底有没有一些必然性的东西?中国后来的科学家,在素质上所缺少的东西,与这些“古董”有没有关系?
尖端和前沿常需要几代人的沉淀
文章认为,在科学创造的尖端和前沿,一个科学家的状态,与世界奥林匹克体育竞技中的运动员的状态是相似的,或者说,是接近的。在体育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科学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经过一般的训练,每个人都能够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己的体育运动水平和能力。训练与不训练的结果是大不一样。
但是,在人人都能够达到自身可能的水平顶峰之后,超越出所有人的最后高度,那种能力是置根于一个人生命之中的、与本能非常接近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不能够被训练出来的。因此,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尽管美国具有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具有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在白人中无论怎样也培养不了约翰逊、乔丹、刘易斯、泰森这样的运动员和拳击手;同样,黑人中可以有非常优秀的运动员,但却少有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每一个杰出的运动员,几乎都经过祖父母、父母亲等几代人的过程。在一些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比如像莫扎特这样的音乐天才,是来自音乐世家。中国过去有梨园世家、杂技世家,泥塑世家,甚至打铁、裁缝、中医等,都有家传、祖传之说。
同样,在科学的领域内,经过初等和高等教育以后,基本掌握了关于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在进行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最后冲刺过程中,要达到最高的水平,就必须有一些超人的东西表现出来。
超人的素质来自“文化基因”
那么,中国科学家的超人的东西——素质,是“文化基因”,主要指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主动或被动,自觉与不自觉而置入人体内的最小信息单元和最小信息链路,主要表现为信念、习惯、价值观等。
文章认为,如果说,一个优秀运动员的产生,是与他的遗传基因相关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民族,杰出的中国科学家的产生,也必须具有来自母体——民族文化的遗传基因。应该说,得到这种遗传基因中最好的人,就具备了最好的素质,也最有可能成为科学的巨人。中国科学家,无论是作为群体,还是作为个体,在整体上必须具备这样的“文化基因”。以上推论,对杰出中国科学家之所以成功或许是一种解释。中国科学家,必须在自己母体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够达到科学创造的巅峰状态。这就是为什么读“四书五经”的中国孩子,后来能够在科学上能够达到如此卓越成就的原因。
也就是说,从小接受“四书五经”这种传统教育,对于我们中国的科学家来说,不是浪费时光,不是个人爱好,更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一种必备的基础教育。
杰出科学家得益于母体文化的深厚滋养
文章中提到,“文化基因”不仅是自然科学家原发性创造力的基质,也是一个民族所有原发性创造活动的基质,同时,更是一个民族成员成为伟大人物的基质。
而从小就进行数、理、化强化训练的中国孩子,在整体上却无法攀登科学的顶峰,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大概在于:这些孩子与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之间出现了断裂。
实际上,出身于任何民族的杰出科学家,都应该得到他们自己母体文化的深厚的滋养。爱因斯坦对于斯宾诺莎有精熟的了解和研究,海森伯深入研究过希腊自然哲学,康德先是一个著名科学家,后来才是伟大的哲学家。同样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科学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其根源大概也在这里:他们没有遗失自己的文化基因,得到母体文化的滋养和培育,没有与母体文化断裂。
文章指出,面对中国当前出现的科学、艺术、文化萎缩、无序的危机,必须回到文化基因的层面来进行深刻地反思。是否可以说,当前中国思想文化萎缩、失序,主要是因为它“无根”。
“无根”文化成了无源之水
文章说,这种遗失文化基因的“无根”文化是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基因的遗失主要是由我们对传统文化主要文本的陌生化造成的。就是说,一代新的读书人与传统文化“书面文本”在整体上的隔膜和断裂,是造成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萎缩和无序的真正根源。
文化基因不仅与思维的原发性创造力相关,与艺术想像力相关,还与根本的价值观相关。如果一个科学家仅仅把科学研究当做谋取名利的手段,没有对于科学的献身的精神,没有执著追求科学的激情,也不可能成就为伟大的科学家。这些价值观层面的东西,也是根源于民族的文化基因。
回复中华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才人才辈出
文章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我们对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过激的批判态度。在教育方面,传统文化比重极小。这种教育,加上不断地反传统文化的运动,造成了几代人对传统文化典籍的隔膜。
同时,中国大陆科学研究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蜕化,这种学术、文化、艺术的整体性倒退,与中国社会在经济、道德、观念上目前出现的混乱、无序状况,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是一个社会由于遗失文化基因的“无根文化”所滋生的种种表面现象。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从“根”源上进行,把我们的文化之根与创造之果链接起来。
因此,他认为,中国教育必须有大战略,必须从根本体制上进行改革、建构,必须从制度上切切实实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回复中华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才可能有人才辈出的辉煌景象,民族复兴才能够真正实现。
责任编辑: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