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韩信(1) 胸怀大志
他创造了一个历史,五年之内结束了秦朝末年天下群雄逐鹿的混乱局面,中原大地再次统一。汉得天下,皆他之功。
他成就了一段神话,战必胜、攻必克,千古无二的霸王项羽亦是其手下败将。
他乃历史上多少年不遇的大根器之人,怀王霸之志,忍胯下之辱,无故加之而不怒,完美诠释大忍之心。
观其用兵布局,已至圣界仙境,如天马行空,一气呵成,皆从天而下,又举重若轻。其用兵之神,史上无出其右者;不世才华,令人叹为观止。他指挥的战争均为中华历史上史诗般天成之作,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和经纬天下的军事谋略垂馨千祀。
韩信,史称“国士无双,兵仙战神”。
第一章 胸怀大志 避世用晦
韩信,江苏淮阴人,出生时家道业已中落,因此没有关于他家世的详细记载,只知道他少年时期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清贫。但他家中收藏兵书和宝剑,韩信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很多兵书,也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这些方面推论,“韩信乃韩国之后”(明李廷机着《鉴略‧秦记》),韩信祖上是贵族。
母亲去世后,韩信的生活更加艰难,常常无饭可吃。因为贫困,他饱受别人的白眼和欺辱,也受到过他人的施舍。历史上许多成语典故都和韩信的这段经历有关,比如:昌亭之客、晨炊蓐食、胯下之辱、一饭千金、能屈能伸,等等。
南昌亭亭长看韩信非等闲之辈,眼下虽然贫困,日后必出人头地,所以对他很是照顾,经常让韩信去他家吃饭,时间一长,亭长妻子心生嫌恶,想出了晨炊蓐食的办法把韩信赶走。她提前让家人吃完早饭,锅碗瓢盆也都收拾得干干净净。韩信像往常一样来到亭长家时,等待他的是空空如也的饭桌,连残羹剩饭也没留下。韩信一看就明白了,扭头就走,从此再没有去过亭长家。后来由此演变出来两个成语:昌亭之客、昌亭旅食。
韩信读书之余,有时到河边垂钓。有位洗衣服的老妪,后人称为漂母,很同情他,时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韩信心里非常感激,发誓将来要报答她的恩情。后来韩信衣锦还乡,果然赠给漂母千金以酬谢她当年的帮助。“一饭千金”的成语由此而来,意思是受人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
历史上对韩信的第一篇记载是《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说韩信少年时代是个无所事事之人。其实韩信胸有囊括四海、席卷宇内之志。清朝汉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五中说:“(韩信)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从他不仅熟读兵书,而且涉猎广泛,诸如天文地理、规章法度及军事常识等等无一不精,对百里奚佐秦称霸等历史典故也耳熟能详,还着兵书、修订军中律令等,说明他博览群书、学识丰富,并非游手好闲之人。
另一件事也反映了韩信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十五六岁时,韩信母亲过世。虽然家中贫困,他还是挑了一块宽敞高地将母亲埋葬,墓地周围足以安置万户人家居住。这表示韩信当年就相信自己将来可以官封万户侯。
韩信未成名时还有一件很出名的事件是胯下受辱。当时韩信虽然衣食无着,但志存高远,经常随身佩带一把宝剑。淮阴城里一个屠夫的儿子,是个无赖,想羞辱韩信,就在闹市中挡住韩信的去路,说:你佩带宝剑干什么?带着宝剑你敢杀人吗?敢杀人就把我的脑袋砍下来。不敢杀人的话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面对这突然其来的挑衅,韩信毫无惧意直视对方许久,最终仍神色坦然俯身从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
一代文学宗师苏轼在《淮阴侯庙记》中描述了韩信少年时代不惜“辱身污节”以“蓄英雄之壮图”的境界:“应龙之所以为神者,以其善变化而能屈伸也。夏则天飞,效其灵也;冬则泥蟠,避其害也……将军乃辱身污节,避世用晦,志在鹊起豹变。食全楚之租,故受馈于漂母;抱霸王之略,蓄英雄之壮图。志轻六合,气盖万夫,故忍耻胯下。”
能坦然受辱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意志消沉、苟且偷安之人,即所谓的“胆怯”者;另一种是志向远大、能屈能伸、忍辱负重之人,即真正的明智之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在《留侯论》中的这段话是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的完美注释。
人们认为韩信忍胯下之辱是伟人之举,淮阴人特地在当年的地方修了一座“胯下桥”,藉以纪念韩信志存高远、不与小人一般见识的大度胸怀。#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点阅【千古英雄人物之韩信】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