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唐太宗律己纳谏 济国利民

默安
font print 人气: 110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在统一中国建立唐朝的战争中,立了大功的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高祖李渊,于武德九年(626,把帝位传给李世民,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是一个能够严以律己的皇帝。还在唐朝建国前,李世民打败了窦建德,率军进入洛阳。他下令将军们给各宫殿和仓库都贴上封条,一无所取,只是收集了隋朝的典章制度、各种档案,保存起来。 

贞观二年(628夏末,天气炎热,大雨霖霖,殿内又闷又潮,大臣们建议给皇帝李世民修一个高阁,供他居住以避暑湿。他说:“朕的气管不好,当然不适合住在这么潮湿的房子里。可是,如果朕同意了你们的意见,就要花费许多钱财,还如何称得上为民父母呢?”因此拒绝了他们的建议。 

兼听各方面的意见,不怕臣下顶撞自己,鼓励臣下讲自己不爱听的话,是唐太宗的一大特点。贞观元年正月,刚刚作了半年皇帝的李世民,便下诏让谏官随宰相一起入朝议事。谏官本来就是给皇帝提意见的,只有能够入朝,才能给皇帝提意见。贞观四年秋,唐太宗在同大臣们评论隋文帝杨坚的时候,指出杨坚的缺点是看不清事理、不信任朝臣、不能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朝臣们即使觉得他有什么不对,也不敢直言,只是顺从地执行他的旨意而已。太宗说:“天下这么大,怎么能只按一个人的想法决定取舍?朕要选用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要让他们各尽其用。”他当即让有关部门起草诏书,告示各地:“皇帝的诏令,如有不合时宜者,也不要顺从执行。”事实上,唐太宗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 

魏徵原来是窦建德的起居舍人,站在李唐的敌对面。被唐军俘获后,又给李建成当了直洗马官职名,并且给李建成提出排除李世民的建议。但李世民看出他是个人才,任命魏徵为自己的詹事主簿,当皇帝后,又任命他为谏议大夫。魏徵是个直性人敢于直言太宗的过失。贞观元年,有十几人次奏告岭南少数民族首领冯盎反唐,太宗下令派江南五岭等地几十个州的兵力,要讨冯盎。魏徵谏止说:现在国家初定,而岭南地区瘟疫横行,不宜大规模地用兵。再说,现在还看不出冯盎确实造反,不应该用兵。太宗说:现在,这么多的人来告他造反,他又几年不来朝拜,怎么还说看不出他造反呢?魏徵据理力争说:如果他真的反了,他一定会派兵占领险要去处,攻占抢掠郡县。而几年以前就有人说他造反,而并不见他派兵出境,这就证明他没有反。现在大家都说他造反,而陛下又没有派人去抚慰他,所以他不敢来朝拜。如果陛下派一个使臣去安抚他,他一定为避免了一次灾祸而高兴。可以不用兵而让他臣服。太宗听了魏徵的意见,派了一个使臣到岭南,冯盎派他的儿子同使者一起到长安朝拜。一场干戈,就这样化为玉帛。太宗高兴地说:“魏徵让我只派了一个使臣,岭南便安定下来。一人胜过十万之师!”他奖励了魏徵。这是唐太宗律己纳谏、治国益民的又一件大事。 

不仅是魏徵,别人的不同意见,唐太宗也肯听。太宗为选吏过程中的欺诈行为而深感气愤,有一次下了一道敕命:凡有在选吏过程中所报情况不实的,一定要自首,否则杀头。后来果然发现一个虚报的人,太宗便要杀他。兵部郎中戴胄,谏道:按法律的规定,这个人应该流放,而不应该杀头。太宗听了大怒道:你要守法,难道就让我失信吗?戴胄说:敕命是陛下在气头上发布的,而法律则是国家取信于民的根本。如果陛下以法律来决断此事,是忍小忿而存大信。太宗听从了戴胄的劝告。 

由于太宗重用耿介之士,小人便无法靠前,所以他的身边集中了一大批像魏徵、戴胄这样正直有为的官吏,还有像屈突、尉迟、马周、刘洎等正直之士。 

唐太宗不但重用直谏的人,还在隋朝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制度和相应的机构,使官僚机构得到了精简。还建立了科举制度和学校,使官吏的选拔,更加有法可依;也使普通百姓中的志士仁人,有了进入国家机构的可能。 

戴胄所以敢于以法律来反对太宗的敕命,也同太宗重视法制有关。前面说过,当他进入隋朝宫殿的时候,只收集了隋朝的典籍。他登上帝位不久,就着手更定律令,让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在隋律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制定了唐律。修改法律的一个总的精神,就是减轻刑罚。长孙等人的修改稿,取消了五十条处以绞刑的条款,而把这些条款中的绞刑,改为砍掉脚趾。太宗说:朕是赞成废除肉刑的,还是改成其他处罚为好。后来改成了流放到三千里以外三年。还规定,判死刑的人必须上报朝廷,经过三次往返审核,才可以执行,而朝廷各衙门的人犯了死罪,要经过五个反复。贞观四年这一年,全国才处决了二十九个人犯。 

唐太宗是很爱护他的子民的。贞观二年,下令由国家出钱让那些自卖为奴的人赎身,回到父母身边。还曾用金帛从突厥赎回汉人八万口。为了灾年能够更好的赈济灾民,又下令各地修建义仓,储粮备荒。到了贞观三年,流落到塞外的汉人和自动移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人数,多达一百二十多万人。 

太宗身边的大臣,帮助他实施了很多好的办法。如推行了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等等。这些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部分满足了他们的土地要求,从而提高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也使社会比较安定。因此,在自然灾害不断的情况下,也使农业生产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到了贞观四年(630,天下已经很富足,每斗米不过三、四钱。人们不在家的时候不必锁门。出门在外,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还得自己背着粮食。因此,人们把唐太宗当政的这段时间,称为“贞观之治”。 

(《旧唐书‧宗纪》《资治通鉴‧唐纪》等)@*#

责任编辑:梁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在周王朝以前的帝王不管是称皇、帝、王或天子,都还没有把君王称作“皇帝”。那么,把君王称为“皇帝”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 当今世上,祸患不断、孝义沦落,主要因素之一即是忽略庭训家教。而中国自古讲究门风,注重家教,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品质教育。历史上有许多传世的家训影响后代深远,以其人生的经验,谆谆教诲子孙,承传中华传统文化。
  • 历史走入清朝,中华古国被铁骑女真统领,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堪与前世明君比肩的君王:康熙帝。他尊孔子,研汉学,以仁德治天下,为一百三十余年的康乾盛世奠下坚实的社会基础。他的饱学和好学也为后世赞叹和敬仰。
  • 清代的清圣祖,名叫“爱新觉罗.玄烨”,又称“康熙皇帝”,是一位贤德之君,被誉为千古一帝。他功超千古、德被万世,却十分谦虚,对历朝历代的帝王、文臣、武将能看其优点,以史为鉴,与中共党文化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看历史人物截然不同。
  • 观八年(634年)三月,太宗在长安城西大阅兵,太上皇李渊也亲自巡视,犒劳将士。只见浩大的校武场上,威风凛凛的大唐旌旗在风中飘,扑打出裂帛的声音。数万名将士头戴兜鍪,身披铠甲,彩色的大龙旗、大凤旟在空中飘舞,好似一双神兽从天而降。叱咤中亚的大唐将士一个个甲胄铿锵,一动不动立在五色方阵之中,在弩兵、步兵的方阵之间,神气的骑兵披戴一身明光甲,阳光下折射出耀目的光芒。那一天,冷冽的空气中,唐军手中千万支森森的剑戟好比一座冬天的林子,熠熠发光。
  • 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中国古代讲孝道的历史很早,并且在汉代就产生了“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和主张。而中国古书中有关孝的论述也不少,孟子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吕氏春秋•孝行》中说:“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纲纪也。”可见,“孝”是何等的重要。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更是总结、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成为后世遵循“孝道”的范本。
  • 齐王逃回长安后,唐高祖李渊第一时间得知了刘武周进犯的实力,误以为唐军不敌武周大军,于是下令永安王李孝基,和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等人,联合助剿吕崇茂,同时发出一道敕令,命关中守将,严行堵御,所有河东一带,暂行弃置。
  • 隋朝末年,刘武周割据一方,自称皇帝,定国号大汉,是大唐的一大劲敌。刘武周为与大唐争雄,屡次进攻幷州。齐王李元吉作战的能力,远远比不上他的哥哥李世民。唐高祖李渊便给齐王添了一个行军总管裴寂,原本希望老成练达的裴寂,能帮着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不料,裴寂出征竟也一败涂地,反而使唐军失去了晋州以北的全部城镇。
  • 说唐高祖即已定都长安,但天下还未一统,群雄割据地方。李渊称帝,传檄天下。长安就成了豪雄率先攻打的目标。陇西薛举想趁着李渊帝位还没坐稳,就趁机出兵,攻打长安。薛举雄踞陇西,拥兵十几万,声势颇为强盛,是李唐的一大劲敌。
  • 李世民与平阳公主率领的大军集结,两下会师,共计二十多万兵将。李世民治军严明,大军虽众,但行军时队伍并不凌乱,整齐画一,军容气象自带威仪。凡经炀帝行宫园苑,悉数罢免守官,并释放宫女回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