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有一天,他的学生子禽问他道:“老师,请问:话是多说些好呢,还是少说些为好?”
墨子沉吟半刻,然后答道:“话说得很多,还会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日整夜地叫个不停,它自己落得口干舌燥,却没有谁去理会它、欣赏它。可是,那鸡棚里的雄鸡,在天亮之前,啼叫两三声,因为它叫得恰当有益,人们便应声而起。所以,说话当学雄鸡,不应该去学青蛙!”(据《墨子》)
蛙鸣的特点是多而无益,多而不当;鸡唱的特点是少而有益,少而精当。鸡唱与蛙鸣比较起来,堪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我们从事文艺创作也应该是这样。要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表现力更强一些,蕴藏量更多一些。郑板桥有诗说:
敢云少少许,
胜人多多许。
努力作秋声,
瑶窗弄风雨。
文贵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能以己之少许而胜人之多许,才是上乘!
文艺作品,怎样才能做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呢?
首先,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抓住关键,写出特色,反映真相,突出本质。描写人物时,要通过对人物肖像、行为等形象的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性格,本质特征。一位军事文学评论家盛赞一篇文章,那是民国时期的张自忠将军的部队,兵力少,寡不敌众,拚死抵抗大批日军入侵的战斗,那篇文章描写张将军的士兵勇敢杀敌,子弹打尽仍拚死肉搏,牺牲后的姿态:“烈士们的尸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按倒在地上的,有的人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日本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嘴里还咬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那位军事文学评论家说:这一段文字,写的是中国士兵死后的情景,却连烈士生前如何与敌人拚死搏斗的各种情景一一反射出来,“句上有句,句下有句,句中有句,句外有句。”日军打胜后,清理战场,找到了张自忠将军的尸体,日本兵准备将张将军与一般死者一起挖坑埋下,但日本的一个将官讲:“这位张自忠将军,人格很高尚,令人十分钦佩!应予妥葬。”那篇文章,写得惊心动魄,深深地打动着读者。胜得过不少描写战争的长文!
这段文字正是形象地写出了烈士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英勇奋战,宁死不屈的精神!写出了他们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英勇拚搏的气概,反映了他们的本质特征。所以,文词虽然简短,内含却很丰富。如果“得形遗神”,专门去描写战士的一些无味琐事,自然主义的“把每件事或每个场面中,出现在目前的东西,按其细节一一罗列出来,这就必然是干燥无味,令人厌倦,不可容忍的。”(黑格尔《美学》第一卷208页)
青蛙冗鸣而可厌,雄鸡晓唱则足珍:这对于文艺创作,确实是有益的启示。@*#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