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一部《康熙字典》,影响后世几百年,康熙皇帝亲为撰序,赞其“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无一音之不备”,至今还是文字工作者的参考书。它的总纂官叫张玉书。
有清一代,汉族文人做官最成功者莫过于张玉书和陈廷敬。他们都出身望族,都是20岁进士及第,终生在朝做官,都是翰林出身,都担任相当于宰相的大学士。他和陈廷敬各自有所侧重,在康熙大帝的宏图伟业中,写下属于他们忠君的篇章。不同的是,张玉书更早成为大学士,与康熙关系更为密切。
张玉书(1642年~1711年)出生于明崇祯十五年,是江苏丹徒人,字素存,号润浦。出身望族,由于家庭的熏陶,张玉书自幼就刻苦读书,长大后,精春秋,通史学,能诗文,善书法,成为一个通才。他11岁为“秀才”,13岁为“举人”,20岁即为“进士”。“精春秋三传,深邃于史学”,小小年纪已满腹经纶。
张玉书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算起,至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以70岁高龄随侍康熙,卒于热河,居官整整五十年,仕途是一帆风顺畅通无阻。张玉书48岁时,已升任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成为当朝宰相,一做整整二十年,被誉为“太平宰相”。
“久任机务,直亮清勤,朝廷倚以为重”,《清史稿》这样概括他。他辅佐皇帝治理朝政极其得力,康熙皇帝长期倚重于他,在满族官员地位普遍高于汉官的清初,他“为圣祖所亲任”,是康熙皇帝的贴身汉臣。
“亲任”能臣
张玉书常常能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康熙皇帝排忧解难,又以渊博的学识洞悉今古、开拓言路,他提出的诸多建议先后被康熙皇帝重视和采纳。
康熙皇帝三次出塞亲征噶尔丹,都亲自指派张玉书随驾,他成为随驾出征的唯一汉臣。在三次征讨中,张玉书充当了高参的角色,参与帷幄之议,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协助康熙皇帝用以逸待劳、诱敌深入的战术,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了平息叛乱的重大胜利。胜利班师后朝廷举行盛大的庆功典礼时,康熙命他率领百官上贺,以示对他的肯定。
他博学多才熟谙水利,可算是治水的能臣。康熙二十七年,他奉命勘察高邮、海口等地的河道,提出了增减各处水坝的建议,对于河道的水位调节和防洪排涝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康熙三十年,他又奉命视察河工,回京城后将考察的情况绘图进献,提出了与河道总督靳辅不同的主张和自己的治河方案,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视。在督查河道修整中,靳辅遭人陷害弹劾,有人说他主持治理黄河工程时与明珠结党营私,私分河银。康熙帝责成张玉书调查此事,张玉书深入下层多方取证核实,秉公陈奏,终于使靳辅治河功过得以澄清。
四十三年,他随康熙皇帝到清河口视察水利,康熙帝看到计划开凿的河道上老百姓的坟墓极多,认为所开河道不当,张玉书实地考察后上呈了“淮水敌黄,黄水入海”的建议,主张引汶水入运河,这一建议被康熙皇帝采纳后,在治河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又与康熙帝一起议定疏通旧道,既节省开支又方便商民。
饱学编典
平定战乱,统一国家,大清进入了百姓安康的盛世。经济的繁荣迎来文化的繁荣昌盛。这文化的昌荣里有张玉书值得一书的贡献。
张玉书带领翰林一众整理前代典籍,纂修历史与阐扬理学之书,为后人留下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修不下数十种。《古今图书集成》是他领衔编纂的,《明史》也一度由他担任总裁。特别是《佩文韵府》,更是中华文化灿烂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他亲自采辑经史,花了很多精力。
他亲历了河道的治理,参与了大清的统一,所以《三朝国史》、《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平定三逆方略》、《平定朔漠方略》、《政治典训》、《治河方略》等,皆由他主编而成。
康熙四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710年,康熙皇帝 “所关尤切”的汉文工具书编纂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康熙帝下旨编纂一部能全面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型字典。
汉字籀篆隶楷演变繁紊,古今字义、南北方音又复交互夹杂,要编纂一部理想、完善的字典谈何容易,68岁的张玉书被康熙皇帝任命为总编审,负责这部大型语文工具书的编纂工作,康熙又钦点72岁的陈廷敬为副总编审协助编纂。
《康熙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为字典勾勒好框架,奠定了基础,一年之后,他就去世了。
《康熙字典》在两年之后书稿完成,继任总纂官的陈廷敬也没有看到字典的出版,此后康熙大帝没有再任命其他总纂官。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了字典的全部核对校注工作,全书十二集,收录汉字47,035个,康熙五十五年出版。
君臣情深
张玉书年过35岁时妻子就去世了,他此后终身未娶妻妾。 “自奉俭约,饮食服御,略如寒素。”虽贵为宰相,他又 “远避权势,门无杂宾,从容密勿”,同时“饱学砺行”,康熙对他的器重和恩典也是与众不同。
康熙二十三年,张玉书的父亲去世,康熙帝派遣内阁学士王鸿绪到张家府邸祭奠。
十四年后,张玉书的母亲病重,他回家探视,康熙帝手书 《金刚经》五部“以赠其母,并赐御食鹿尾”。他母亲谢世,和他的父亲一样,康熙帝再次“遣官赐祭”,并御书“松荫堂”匾额。这是当时的汉官很少能得到的宠誉。
康熙出行,他几乎都随侍在旁,康熙皇帝饱读诗书,张玉书既是他的幕僚,也是他的文友,共商国家大事,同品诗词文赋。
据说,当年康熙皇帝下江南,多次游览镇江,也和 “全程导游”张玉书是镇江人有莫大关系。在镇江金山寺,康熙留下过很多的名句。
在金山寺的雨景中,君臣两人联句同乐,也是佳话一段。
康熙皇帝上联:“半天微雨,千珠万点,细落长江大河,即通江之广、湖之广、海之广,成遍四渎,登风楼看五百名山,观天观地观明月,洪开宇宙。”
张玉书接下联句:“一介书生,七魁八秀,胸藏骏业鸿猷,始中解之元、会之元、状之元,联捷三元,赴瀛洲同十八学士,安国安邦安神稷,世代功勋。”
珠联璧合的对接,文辞典雅,又联想丰富,喻意深刻,彰显君臣二人的诗才与功力。
康熙还写下《金山寺月夜》赐给张玉书:
江山春物己雍和,
万里晴光月倍多,
重倚高楼观海阔,
浩然心境更如何。
康熙四十九年,张玉书告病辞官,康熙同意他辞去官职,但仍慰留在朝;康熙五十年五月康熙帝巡幸热河,也没有忘记让70岁的张玉书随侍。想不到的是,张玉书在塞外之地旧病复发,御医多方调治,终因年老体衰未能痊愈,他逝世于热河。
张玉书的去世令康熙帝十分惋惜,诏令将他的遗体护送回京,命内务府为他监制棺椁安放。又命大学士温达会同翰林院官员、内务府总管前往吊唁,又遣皇三子诚亲王奠茶,赐带金千两用以丧葬之用。康熙帝还亲书挽联挽诗和碑文,加赠太子太保衔,赐予谥号“文贞”。
张玉书的弟弟张恕可在杭州任知府,张玉书的灵柩归里下葬,康熙帝特批他离职迎丧,又遣行人护送,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是有清一代汉族大臣谢世后未曾有过的。
康熙帝追念他的忠臣文友张玉书,把他在翰林院任子编修的长子逸少升为侍读学士,提督顺天学政。张玉书英年早逝的次子张迪秩,也被诰赠为朝议大夫。
史书评他:“历官凡五十年,为太平宰相二十年,风度凝然,得大臣体。”一代重臣在仙逝几百年之后,仍旧名扬天下。雍正年间,雍正皇帝下诏,张玉书的牌位被入祀贤良祠,接受后人的瞻仰。@#
责任编辑:李婧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