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义读三国”系列之二:谁主徐州

【义读三国】刘备三辞徐州牧

作者:柳笛

(王嘉益/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font print 人气: 328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徐州乃古中国九州之一,尧帝时彭祖在此建大彭氏国,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即徐州),汉武帝时置徐州郡国。汉末乱世,徐州更以“五省通衢”之地利,兼之陆路辐辏、水路畅通,成为各路诸侯必争之地。争夺徐州,乃是曹、刘首次交锋,拉开三国之战的序幕。

却说曹操初踞兖州,建青州兵,招贤纳士,不久威镇山东,遂遣人护送老父曹嵩前来团聚。徐州牧陶谦欲结纳英雄,在曹嵩途径徐州时设宴款待,并派兵护送。随行将士见财起意,便杀人越货逃之夭夭。曹操悲痛之余,挥兵徐州,决意为父报仇。

徐州危难之际,幸得孔融、刘备两员大将相继驰援。孔融时任北海太守,兵多粮广,兼与陶谦交厚,自是义不容辞。而刘备在平原,除关羽、张飞两位神将外,麾下兵微将寡,难以与任何一路诸侯抗衡。但当孔融提出共同抗曹救徐时,刘备明知前路凶险,却出于仗义扶弱之心,慨然允诺。

曹操攻打徐州,《三国演义》明刊本插图。(公有领域)

一辞徐州牧

因只征得三千精兵,刘备请求先借兵马,再赴徐州,孔融心有顾虑,再三嘱咐他切勿失约。刘备正色回答:“公以为备为何如人也?圣人云: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刘备借得军、或借不得军,必然亲至。”

圣人之语出自《论语》,孔子总结出治国三大要素:足食,足兵,民信。如不得已舍去一二要素,孔子先去兵,再去食,最后说,如果政事上无法取得百姓的信任,这个国家也就无法稳固。

刘备是仁人君子,救徐州是出于道义,不失约是出于信义,何况他有兴汉之志,视取信于人为立身之本,是较武力、疆域最重要的处世法则。因而他借来三千步军与大将赵云之后,便火速赶往徐州,会合孔融,议定退曹之计。

这日,刘备率张飞与一千人马奇袭曹营,大战于禁,直杀到徐州城下,陶谦望见,急开城门,恭迎至府衙设宴款待。

席间,陶谦被刘备的轩昂仪表与豁达谈吐所折服,不由生出“禅让”之意。他命谋士糜竺捧来牌印,让刘备愕然一惊。

陶谦以徐州百姓安危为重,真心实意出让徐州,缘由有二:一是国祚衰微,王纲不振,刘备身为汉室宗亲,正需要壮大实力,匡扶社稷;二是陶谦自身老迈,已无能力继续镇守徐州。

刘备闻言即刻离席婉拒,他认为自己于国于天下未建尺寸之功,居平原相已感惭愧,如今他出于国家大义前来救徐,怎能趁人之危而占徐呢?

他为让陶谦安心,不惜赌誓明志:“公出此言,莫非疑刘备有吞并之心耶?若举此念,皇天不佑!”

陶谦再三相让,刘备只是不受。糜竺见状解围,道相让之事且暂缓,当务之急是商议退敌之策。刘备义辞徐州牧,暂告一段落。

二辞徐州牧

刘备以先礼后兵之策,按兵不动,致书曹操罢兵。曹操因吕布破兖州、据濮阳无心作战,便回信言和,拔寨而退。徐州城转危为安,孔融、关羽、赵云亦入城相会。

吕布濮阳大败曹操,《三国演义》明刊本插图。(公有领域)

宴饮中,陶谦再提出让之事,当着众位豪杰之面,延请刘备至上座,郑重说道:“老夫年迈,二子不才,不堪国家重任。刘公乃帝室之青,德广才高,可领徐州。老夫情愿乞闲养病。”二让徐州,陶谦更提到后代难当大任,徐州牧后继无人。而且他于庆功宴上,当众拱手出让,足见真切诚挚,亦可消刘备觊觎徐州之嫌。

刘备毫无迟疑,再次谢绝:“孔文举令备来救徐州,为义也。今无端据而有之,天下将以备为无义人矣。”刘备此言,将“义”的准则推至极致。

受人之托,救援徐州,是义的行为;但是无缘无故得到徐州,那便是无情无义之人。刘备是帝王之才,如何不知徐州在天下意味着什么?他又如何不知,得到徐州之后可以加速实力的壮大,于汉于己皆有百利。

然而这样一个天大的好事,刘备却避之不及,不正是因为不符合天定的道义吗?面对唾手可得的徐州,刘备不以一时得失为念,他坚信有德者才是最终赢得天下的胜者。尽管徐州谋士苦苦相求,他也未做出分毫让步。

就连关、张二将都忍不住出言相劝。一个让刘备姑且做个临时的长官,一个道陶谦好意相让,何必推辞。刘备见结义兄弟都不解自己的苦心,不由责备:“汝等欲陷我于不义耶?”

最后,陶谦只得采取折中方法,挽留刘备。他请刘备赴近邑小沛驻扎,与徐州成犄角之势,协助自己共保徐州。众人力劝,刘备这才应允。

三辞徐州牧

就在曹操与吕布的激战过程中,徐州暂得保全,然而时年六十三岁的陶谦,却敌不过生老病死的轮回,一时染病,日渐沉重。弥留之际,陶谦以商议军务之名,请刘备入徐州,恳请他继任徐州牧,否则死不瞑目。刘备问:“君有二子,何不传之?”陶谦以二子才不堪任为由,嘱咐刘备切勿叫他们掌管政务。

刘备再问:“备一身安能当此大任?”陶谦便举孙乾、糜竺为辅臣。至此,刘备似乎再无任何顾虑,既无夺位之忧,更有贤才辅佐。然而,陶谦到底没有说服刘备,无奈下以手指心而逝。

徐州军士举哀发丧之后,捧牌印交给刘备。刘备固辞不受。

次日,徐州城出现极感人的一幕。满城百姓拥挤至府前,哭拜求告:“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

关、张从旁力劝,刘备见接管徐州之事避无可避,便顺从天意,暂且代管徐州事务,移军入城,安抚百姓。

同时,他亲自挂孝,为陶谦举办庄重的葬礼,并奏报朝廷,恭请天子决定徐州牧的真正人选。

即使曹操有意再图徐州,也因徐州军民诚信归服忠厚仁义的刘备,一时难以撼动,便接受谋士建议,转向继续剿灭黄巾余党,令朝廷喜、百姓悦,行顺天之事。

吕布夺徐

刘备的仁义不仅表现在对温厚纯笃的陶谦礼让再三,当面对狼子野心的吕布,也同样仁至义尽。

与曹操对战,吕布溃败,穷途之际来投靠刘备。糜竺以吕布是虎狼之徒,一定会伤害收留他的恩人,向刘备提出警示。刘备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昔日若不是吕布偷袭兖州,徐州之困也不会轻易化解,可说是于徐州有恩,如今他走投无路,“义”字当先的刘备岂能坐视不理?

吕布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公有领域)

刘备也多次提出,要将徐州出让给吕布,而吕布虽也同样谢绝,他的反应与刘备相较,却对比出无心图徐与伺机谋徐的微妙区别。

第一次,吕布已准备接下牌印,只因见关、张之怒色,心中忌惮而作罢。第二次,吕布毫无恭敬之意,只说“贤弟不必推让”,惹怒张飞,几乎要拳脚相见。

因吕布与张飞的矛盾难以化解,刘备请他暂去小沛驻扎,相互照应。后刘备接到讨伐袁术的诏书,起兵征讨,独留张飞守城。谁知张飞饮酒误事,得罪吕布的丈人曹豹。吕布见有可趁之机,便和曹豹里应外合,趁张飞醉卧之时一举夺下徐州。只有十八骑兵护送张飞逃离,刘备家眷尽陷吕布掌控。

张飞寻至刘备,具说吕布夜袭徐州。众将士大惊失色,唯有刘备劝慰众人:“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刘备不关心徐州的得而复失,只担心家眷,更怕张飞自责而温言宽慰。

刘备等人返回徐州,吕布仿佛主人一般送还家眷,更安排刘备去小沛驻守。主客尊卑之位顷刻间倒转,关羽、张飞乃至众将士皆有愤愤不平之意,唯刘备泰然自若,仍从徐州大局出发,与吕布坦诚相见,善意交好。

吕布因刘备得以栖身徐州,两人若能守望相助,三国格局或许又是另一番局面。而吕布却不思图报,更不珍视刘备忍辱负重的苦心,即使凭一时武力强取徐州,终究难逃英年早逝的下场。他空有盖世武功,只因他才、德皆不足当其位,故难成徐州真正的主人。

反观固守仁义、以德报怨的刘备,能屈能伸,代理州牧恭谨有礼,屈居小沛仍然矢志报国。刘备顺天承命,赢得徐州乃至天下人心,最终能够成就真正的王图霸业。@*

责任编辑:谢秀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罗贯中,一名罗本,生于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
  • 蜀汉先主刘备,字玄德。在大众眼里,尤其是受袁阔成评书的影响,一直以为刘备是一个没有什么能耐的窝囊废,只会哭鼻子,其实不然。不论是在《三国演义》里还是在《三国志》里,刘备都不是无能之辈,要不怎么能被人称为枭雄呢?在他小时候就曾指着他家旁的五六丈高的大桑树说“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可见他从小就胸怀大志。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曾说过两句名言,“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在他眼里,天下英雄只有他和刘备,以曹操知人之明,他是不会看错的,那么多的诸侯,那么多的谋臣勇将,他都不认为他们是英雄,却认为刘备是英雄。何况刘备都能用韬晦之计瞒过曹操,曹操是何等人物,一代奸雄,他对人和事的分析都是极为准确的,要瞒过他是多么的不容易,可是刘备做到了。再说如果是个废物,又怎么能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时候最终胜出,成为蜀汉的开国之主呢?
  • 易中天的《品三国》在中国热卖,签名售书场面十分火爆,签名使得他的手都抽筋了。不过我不知道这种火爆是幸还是不幸,大众对这种作品的追捧,也许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不幸。《品三国》中媚俗的语言名词,比如“粉丝”、“帅哥”、“绩优股”等等比比皆是。它以其媚俗的语言,把正史当武器,将小说《三国演义》作为假想敌攻击最终获得大众的吹捧而走红。他的这种方法并不是一个学者所应该采用的,《三国演义》是小说,是可以虚构的,他却用《三国志》等史书来证明《三国演义》的错误。可是《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书,里面当然允许有他虚构的成分,如果没有虚构就不是小说了。他千方百计的来证明一部小说里面的故事不是真实发生的,这种行为真得很荒唐,小说里面可能有真实的历史,也可能只是合理的故事,并不一定要真的是历史上发生的。其实《三国演义》是根据正史以及野史还有传说所提炼加工成的一部书,其大体的基调还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的。
  • 黄金起义,是《三国演义》的第一章中的故事。《品读三国演义》系列文章写到现在才写黄巾起义,原因是没有合适的话题,当时我也觉得没啥可写的,不过今天我倒是真的想说说黄巾起义。
  • 三国的此兴彼衰、恩怨情仇、人物的喜怒哀乐、忠孝悖逆都围绕着...
  • (shown)东汉末年,黄巾乱起,天下大乱,幽州太守四处发布文告,招兵买马。榜文到涿县后,引出一位英雄──刘备,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 整个三国的历史演绎了一个“义”字,桃园三结义是英雄结拜之义,一旦结义,自应福祸同当,生死与共;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孟德,诠释了故人之义。三国尤为感人的是刘备与诸葛亮之间肝胆相照,演绎了一段君臣之义。上引杜甫咏怀古迹的七言律诗,点出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一体,享受相同的祭祀。
  • 三国君王的成长壮大,也吸引无数豪杰投身这场如画江山中的战争传奇,谱写出一段段交织着忠义、信义、情义、道义的慷慨壮歌。在这里,有忠君不二、鞠躬尽瘁的谋臣良将,有一诺千金、情深义重的知己良朋,更有那深明大义、天下归心的乱世英雄。
  • 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故事中,伊丽莎白的偏见产生于她的视角和观念。当她站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用自己仅知的生活经验和思考方式为标准去衡量达西时,达西怎么看都是傲慢的、不招人喜欢甚至是令人气愤的。
  • 老话讲“妖不胜德”,在《西游记》中,作者对一些小妖出场的描述也很真实生动且耐人思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