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圣经:用言语隐藏自我的方法
整体而言,保全颜面的表达方式客观、不涉及个人、疏离且抽象,甚至用有限的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还有澄清式的声调,简单说,以一种消毒过的方式表达,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政府公报,而不是随兴的个人表达。这样的情境较少关注人的特点,而是放在可以实现的角色期待上,这么做可以确保安全,(起码看起来)很顺利。这模式在工作场合尤其盛行,所有个人或感觉都留在“外面”。
自我疏离和自我隐藏的沟通有整体性,但仍有一些语言症状可以辨识出保持距离和隐藏自己的企图。像是语言上自我隐藏的小技巧:
用“谁都会——”造句:发送者喜欢使用“谁都会——”的句型,借此去除内容中属于个人的部分。他不会说:“我等你等那么久,让我非常生气!”而是说:“要是必须等那么久,谁都会生气。”
透过这种句型,实际的个人经历会变成有普遍规律的特殊情况。“谁都会”没有传达属于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类的事。
用“我们”造句:作用相同,避免使用“我”,借用“我们”可以不让发送者招惹是非,把自己的看法和意图转换成全体共有的传达出去。一位与会者在沟通训练开始时表示:“我们对所有新事物采取开放态度,但也怀疑能带来什么。”晚上一家人吃完饭,妈妈说:“我们现在要上床睡觉了!”这样表达虽然很少符合实情,但却有好处,和她原本想说的“我现在想去睡觉了,我希望你们也去睡!”相比,她个人不会招惹是非。
提出问题:问题通常可以隐藏自己的意见,反去要求别人做自我宣称。如此一来,问题就不算是获得资讯的方法,而是保证处于优势的技巧。“你为什么买了这件洋装?”意思可能是:“我受不了你这件新洋装!”在许多针对事实的问题背后,经常隐藏着反对的意见。
用“它”造句:当“我”需要用无畏眼光看向内在时,常会用非人化、匿名的“它”来取代。“(它)好无聊”透过这种表面客观的说法,发送者可以避免表达他个人的震惊,避免直言不讳。谁是这个匿名的“它”?后面也许要说的是:“叔叔的旅游报告长篇大论,我快没办法听下去了,可是我也没勇气打断他的话,试图说出我关心的事。”这例子必然会演变成和自己和与他人的争论,虽然这样就不会无聊了,但是会有风险,也会让人不开心。那还不如让它无聊吧!
使用“你的消息”:要避免说法带着个人情绪,这技巧最为人广泛使用。技巧如下:把自己的内在体验转换成对他人的说法。以下面是“你的消息”和相对应(未表达出的)“我的消息”的例子:
你的消息是个非常合用的战略技巧,“好处”不只是不让外人知道自己的内心世界,还可以让人陷于水深火热。如图四十所示,在同一个“你的消息”后面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我的状况”。因为缺少了自我宣称,讯息并不明确:
发送者通常自己不清楚藏在海平面下的是什么。唯有透过治疗和密集的自我探索才能揭露隐藏的自己。
这里举一个伴侣咨商的例子:
在一次度假中发生了以下事件:先生想做某种活动,太太却躺在沙滩上读她的画报。他愤怒地骂她:“你真的有够懒!”
在以下会谈片断中,治疗师和先生试图找出隐藏在后面的“我的消息”:
治疗师:“你太太躺在沙滩上,你心里怎么想?”
先生:“非常糟,她这么被动,白白浪费美好的度假时光。度假可以做很多活动。”
治疗师:“这世界如此多采多姿,她却浪费美好时光。是你自己体认出来的吗?”
先生:“是啊!过去我常常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四处东游西荡的。”
治疗师:“那时候你觉得怎样?”
先生:“像地狱一样,那时我鄙视我自己。”
现在很清楚了,这位先生因为内心深深害怕浪费时间与生命,因而培养出积极的活动力,他太太的行为让他记起从前经历过的“地狱”,而且我们也明白,他对太太的鄙视在表示,他在试图消除自己的地狱。
这位先生需要治疗,好让他说出“我的消息”。从这观点出发可以证明,我的消息是深度的自我澄清,不只是用来描述自我反应的方式。清楚沟通必须要有自我澄清为先决条件。
摘自 《谈话圣经》 商周出版社 提供
责任编辑:颜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