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载:“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史书中的秦良玉,风度翩翩好似一代儒将,不见一丝娇柔扭捏的女儿姿态。这倒让后人无限遐思,这胆智双全、仪度娴雅的女将军究竟是怎样的神采。
生逢末世,烽烟并起,忧患与苦难便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尽管覆灭是一个朝代的最终归宿,如潮水一般毕竟东流去,但激流中总有几个坚如磐石的身影溯游而上,留下可歌可泣的传说。“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明末,那些身影就化成了全家殉国的孙承宗,平定内乱的史可法,矢志抗清的袁崇焕,还有张煌言、郑成功……秦良玉以巾帼之躯,跻身大丈夫行列,与同时代的英雄共同捍卫了明朝最后的尊严。
继任宣抚使的秦良玉清静寡居,一心抚育幼子,处理石砫政务,日子过得不喜不悲,一晃就将近二十年。这一段平淡而忙碌的岁月,似乎是为她后来南征北战而打基础。这期间她要休养生息恢复兵力,还要教导儿子培养大明朝的又一任良将;远在东北地区,满洲人悄然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神宗万历四十四年,野心勃勃的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在明朝边境骚动不安,图南之意昭然若揭。两年后的萨尔浒一战,明军惨败,八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辽东告急。朝廷在全国调集兵力赴援,四十多岁的秦良玉又率三千白杆兵,与兄弟、儿子一同北上抗金。
万历四十八年,神宗驾崩,光宗继位,改元泰昌。迎接光宗的大明朝,是朝纲腐败、经济凋落,军力衰微、外患重重的残破局面。光宗也有力挽狂澜的志向,无奈纵情声色,误食红丸,在位仅三十天便暴亡。继而熹宗继位,年号天启。京师时局动乱,奸臣当道,金人趁虚而入,很快攻占沈阳。秦氏兄弟帅白杆兵强渡浑河与其激战,却寡不敌众,哥哥秦邦屏阵亡,弟弟秦民屏身陷重围,性命攸关。秦良玉闻讯,亲率五百精兵杀入重围,拚死奋战抢回哥哥遗体,救出弟弟。因良玉骁勇善战,朝廷升任她为山海关的主要守将。
北地不似蜀中煦暖湿润,到处是风沙漫天的萧条。在南国长大的秦良玉以国事为重,努力适应环境气候和风土人情的巨变。山海关是沟通东北地区与关内的重要通道,金兵屡次派兵叩关宣战,秦良玉料知敌兵诡计,不为所动,只是从容不迫地加固防守。只要山海关固若金汤,满洲敌寇便无计可施。严守之余仍有疏漏,有次,儿子马祥麟领兵巡视,不小心被金兵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簇,引弓搭箭还击,一连三箭,三名敌兵应箭而倒。满洲人大为惊惧,从此再不敢到山海关闹事。
兄死子伤,一场漫长的抗金战争让秦良玉再次遭逢亲情破碎之苦,悲痛之下,她用恳切忧伤的言辞上书朝廷,讲述家族在战争中付出的惨痛代价,请皇帝对家人予以优恤。她说:“臣自征播以来,所建之功,不满谗妒口,贝锦高张,忠诚孰表。”读罢字字泣血的文字,熹宗深为感动,兵部尚书张鹤鸣也为秦家进言,说浑河血战,秦良玉一家人功不可没。而且在沈阳之战,秦良玉“上急公家难,下复私门仇”,气势干云。熹宗纳言,当即下诏赐秦良玉二品官服,加封诰命夫人,并任命其子为指挥使,追封其兄为都督佥事,授其弟为都司佥书,还不忘重赏白杆兵。
后来,朝廷商议再征兵二千支援东北,秦良玉得以抽身还乡,和弟弟秦明平一同策马回蜀。到石砫才一天,他们就遇到永宁的宣抚使奢崇明起兵造反,攻占重庆,川中大乱。党羽樊笼听说秦良玉在蜀,在前往重庆的途中,“赍金帛结援”,欲用重金宝物勾结她一同起事。秦良玉毫不迟疑,怒斩来使,弃财焚书。顾不得策马兼程的劳顿,立即发兵率亲兵溯流而西,潜行至南坪关,阻遏贼人归路。她与儿子秦祥麟率军杀敌六千,任命秦民屏作提调,杨学礼督阵沿江而上,追讨叛兵。慑于秦良玉的威名和白杆兵的骁勇,奢崇明部下且败且退,不敢与其正面交锋。
这时首奢崇明突袭成都,情势危急,巡抚朱燮元急遣良玉讨伐。此时川中多位宣抚使被叛军重贿收买,皆作壁上观,默许叛军的暴行。唯独秦良玉临危受命,从川北西发,分遣民屏收复安岳、乐至等地,自己收复新都,长驱直入抵达成都,以风雷之势席卷奢崇明部队。贼兵溃退后,秦良玉马不停蹄还救重庆。
此时,秦民屏作为先锋,已擒拿敌将樊虎,夺下二郎关、佛图关。南坪关被亡兄之子秦翼明所控,另一子秦拱明在两河镇斩杀敌将沈霖,纵火烧毁千余敌船,叛军被迫困守城中。秦良玉纵观川蜀整体局势,制定辅助夺重庆的辅助计划。她分配一部分兵力严守忠州老家,并紧急传檄文至夔州,命当地官兵防御瞿塘一带。叛军甫出战,就在秦良玉的周密部署下惨败而归。待叛军困兽孤城,秦良玉英姿飒飒兵临城下,与儿子双骑当先,斩杀守将张彤,敌军随即作鸟兽散,重庆遂平。继而她先后破红崖墩、观音寺、青山墩等大寨,剿灭叛军势力。朝廷闻四川恢复平定,以良玉军功第一,对她和参战亲属大加封奖,再拜她为都督佥事,拜为总兵官。
对抗奢崇明之战,秦良玉率疲惫之兵,秉护国之义,运筹帷幄,料敌如神,先后解成都、重庆之围,川蜀复平,真蜀中第一人也。因此,她也获得朝廷更为丰厚的赏赐。然而总有心府偏狭之人嫉贤妒能,轻视她身为女子,不安于室,和男子并肩作战,争名夺利,甚至有人傲慢无礼。秦良玉虽然心寒,却并不十分在意自己的名声,但从长远看,若各路将领都对她怀有成见,当面临劲敌时,怎么能够和衷共济,共襄国事呢?她从国家大局出发,怀着坦诚无私的初衷,写一封奏疏报与熹宗。她说:“臣率翼明、拱明提兵裹粮,累奏红崖墩诸捷。乃行间诸将,未睹贼面,攘臂夸张,及乎对垒,闻风先遁。败于贼者,唯恐人之胜;怯于贼者,唯恐人之强。如总兵李维新,渡河一战,败衄归营,反闭门拒臣,不容一见。以六尺躯须眉男子,忌一巾帼妇人,静夜思之,亦当愧死。”
她直言不讳,说自己行军途中,路经总兵李维新之府邸,却遭到闭门谢客的冷遇。再看两人的武功才略,巾帼妇人有贼人闻风丧胆之名,而六尺男儿,却是叛军手下败将,唯唯诺诺毫无英雄气概,高下立见。熹宗阅罢,立即下诏优待良玉,并下令文武百官都必须礼待这位川蜀女将,不得心怀猜疑。
成都之围一解,秦良玉在蜀中嘉名更盛。当她率白杆兵入城时,成都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拜迎,一睹当朝女英雄的风采。此时她已五十多岁,端骑于桃花马上,淡然微笑表示对百姓的谢意,依旧气宇轩昂,顾盼神飞。几十年的沙场生涯,非但没有让她衰老沧桑,反而将她磨砺成一枚温婉莹润的无瑕珍珠。百姓为女将军的风采倾倒,对她奉若神明,纷纷在军队走过的地方焚香祝祷,祈求上天保佑秦良玉长安,大明永昌。
却说奢崇明败逃,贼心不死,勾结贵州水西的安邦彦谋反,带领苗人围攻贵阳。安邦彦自立为罗甸王,占据贵阳以西的千里疆域。朝廷又命作战经验丰富的秦良玉出征平乱。白杆兵不辱使命,很快平定叛乱,杀死匪首。她派秦民屏及其二子,跟随巡抚王三善救城,大破安匪,直捣大方。但这一仗,秦良玉又失至亲,弟弟秦民屏命丧贵州,两个儿子佐明、祚明身受重伤。秦良玉得讣闻,悲愤书“仇不共戴”语。
以秦良玉为首的秦家将,在南征北战、平乱守边的大小战役中,子弟先后战亡,却父死子继,以国事为本,矢志不渝。他们如同宋代著名的杨家将、岳家军一样,传承着忠君爱国、舍生取义的忠义文化。#
责任编辑: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