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今日】2500多年前 圣人孔子诞生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5年09月27日讯】(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祖先曾是宋国贵族。他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孔子自为表率,并用睿智的语言讲述了做人的道理,创立了儒家思想。儒学对中国以及东亚文化有着极其深远影响。
春秋之后的两千五百多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是儒家、释家和道家。这三家的鼻祖: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久地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崇拜。
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天意的安排,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处于同一时代。老子的出生年月不详。公元前566年4月初八,释迦牟尼出生在今天的尼泊尔。又过了十五年,即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在山东曲埠。中华文明也因为这三位圣人而奕奕生辉。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
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地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
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地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孔子问礼于老子
孔子一生曾多次向老子求道问礼,受教良多。《水经注‧渭水注》载:“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礼记‧曾子问》载:“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土恒,日有食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庄子‧天运》载:“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孔子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学道、求道,有一次,孔子去周地向老子求道问礼,回来对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云而飞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大概就像一条龙吧!”
孔子认为兽鱼鸟三种动物,人们皆能得之,唯独老子如龙,乘风云而上天,人们不容易追摹,可见他觉得老子妙高道远,人不易得之也。
孔子知天命
孔子五十岁以后接触到《易经》,深感《易经》是一部揭示天地万物演变规律的高深天书,大为慨叹说,我“五十而知天命”。此后,孔子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地修习研究起《易经》来。《今帛传‧要》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
修习《易经》的数十年间,孔子为《易经》写下了大量评论和注释,并将它推祟为六经之首,致力于广泛传播。因此,孔子与伏羲、周文王被后世并称为“易更三圣”。孔子曾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那意思大约说,假如让我多活数年,我就更能通达地掌握易经之理了。
孔子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大意是:道能不能得到推行都由天命决定,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有一次,孔子在卫国匡城被匡人包围,孔子依然在屋内弹琴歌唱,神态怡然。子路跑进去见孔子,说:“老师怎么还有闲情弹琴唱歌呢?”孔子说:“仲由,让我来告诉你吧!我想摆脱穷困已经很久了,可还是不能避免,这是天命啊。我想寻求通达已经很久了,结果还是不行,这是时运不济啊。碰上了尧舜那个时代,天下没有失意的人,这并不是人们的智慧高明;碰上了桀纣那个时代,天下没有得意的人,这也并不是人们的智慧低下,是时势造成这样的。知道穷困是命运,通达需要时机。面临灾难而不会畏惧的,这是圣人的勇气。仲由啊,休息去吧!我是顺天命而行,匡人又能对我如何呢?”
受困的第五天,果然有一位将军前来谢罪,说道:“前几天,我们一直误认您是曾经带兵骚扰过匡城的阳虎,因此让夫子受委曲了。真是冒昧,请夫子恕罪。”孔子此时终于解围而出。
孔子提出,不仅要“知天命”,而且要“畏天命”。这个“畏”字是“敬畏”的意思,包含了人对天命的恭敬之心、顺从之意,以及知命而行的豁达。
孔子知未来
在《列子・说符篇》中,曾记载这样一件孔子的故事。
说宋国有一个乐善好施、仗义行仁的人,家中的黑牛有一天生了个白犊,觉得奇怪便去向孔子请教。
孔子没给他说原由,只对他说:“这很吉祥呀!你去把它献给神明吧!”
过了一年,不知什么原因这个人的眼晴突然瞎了。那牛又生了一头白色的小牛犊,他又让儿子去问孔子。
儿子说:“上次问他把睛晴问瞎了,又何必再问呢?”
父亲说:“圣人的言行有很深的道理,有时候他们的话要到后来才可看出真意的,只管暂且再去问问他吧!”
儿子又去问孔子。
这次孔子还是没讲原由,和上次一样对他说:“这是吉祥的征兆呀,去把它献给神明吧!”
儿子回来禀告父亲。
父亲说:“按照孔子说的做。”
又过了一年,儿子的眼睛不知什么原因也瞎了。
不久,楚国发兵攻打宋国,把城市包围起来,老少爷们都被征去迎敌,大部分都战死了。这对父子因有眼疾免于参战,保住了性命。到包围解除,眼晴竟奇迹般地又都复明了。
事后,这对父子才明白孔子对他们说的话。
影响中华文化的儒家思想
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但是他的主张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在六十三岁的时候,孔子回到了鲁国。鲁国最终也没有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要求出来做官了。
此后,孔子潜心于授徒讲学,编撰典籍,儒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这迟暮的九年里最终形成了。最为著名的是:孔子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书》、《乐》、《礼》、《易》、《春秋》的编修。除《乐》后来遗失外,其它经书一直是后世王朝学校里的基本教材。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像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就学的弟子大约在三千人,其中能精通礼、乐、射、御、数、术这六种技艺的有七十二人。至于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诲却没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的思想包括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在内的完整学说,期望规范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的行为。他告诉了人们什么是中庸,什么是仁、义、礼、智、信等,对中国,乃至东南亚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可以说,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他的上述思想成为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心理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和、豁达乐观;关注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讲求修齐治平,这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许多朝代的有道国君都遵循孔子的思想治国平天下。
对于孔子,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评价是:《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但读书的人都尊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因此,知中华者必知孔子,不知孔子就不能真正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享年73岁,他死后被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岸边。他的弟子和鲁国其他人,相继前往墓旁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而就把这里命名为“孔里”。鲁国世世代代相传,每年都定时到孔子墓前祭拜,而儒生们也在这时来到这里讲习礼仪,举行饮酒礼,以及比射等仪式。#
责任编辑: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