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修行,重在修心。当人心受名利所驱时,人们就会为得到利益而欢乐,也会为失去利益而苦恼。因为“有得必有失”是世间的真理,所以当享受得到的快乐的同时,也在饱受失去的痛苦。
得之淡然 失之泰然
然而,浮生千载,不过大戏一场。“是非成败转头空”,人世间的功名利禄,转瞬即逝。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英雄与懦夫到头来都是黄土一抔。非凡的轰轰烈烈和壮观的辉煌盛世,在历史的长河中无不化为尘埃。
天生万物之时,风和日丽,水清月明。然而,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私观念为获取更多利益,使人世间的纷争不断,形成自相残杀、弱肉强食的格局。与此相对应的天象变化,是飓风暴雨、地震水灾。人的心态决定人的行为方式,而行为方式决定着人生的走向。
心灵的自在、真性的飘逸、胸襟的坦荡和气质的超然才是真正快乐的人生。这样的境界需要人们用心去修炼。保持一个慈悲祥和的心态,才能有海阔天空的心境和虚怀若谷的胸怀,自信达观地笑对人生的种种苦难与逆境,以宽宏大量和豁达大度去容忍别人和容纳自己。
顾全局弃私我 长孙皇后垂范百世
我非常欣赏这样一句话:“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近读唐史,很欣赏其中一些历史人物的豁达心态。据《旧唐书》记载,贞观八年,当朝的长孙皇后感染疾病。太子李承乾进入服侍,悄悄地启奏皇后:“医药全都用尽了,您的病情却未好转。请允许我启奏皇帝陛下赦免囚徒,度人入道,希望这样的做法能增添您的福寿。”皇后却回答:“生死有命,不是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如果修福可以延长寿命,我从来就不作恶;假如行善没有效果,有什么福可求?赦免是国家的大事,怎么能因为我一个妇人使天下的法度混乱?”
承乾不敢奏明皇帝,就把这件事告诉左仆射房玄龄。房玄龄把此事告知唐太宗,太宗和侍奉左右的臣子都感动不已。朝廷上的大臣全都请求赦免,唐太宗只得听从。但是长孙皇后知道这件事后,坚持不能因己而赦免,太宗于是不再这样做。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长孙皇后在生死存亡之际,仍然保持着淡然而无畏的心态,不肯为一己之私改变国家的法度。
人的诚信与威德,源自舍弃自我、成全大局的高尚品德。长孙皇后的贤德,还在于她至死都不肯为自己和其家族谋私利。
长孙皇后病情危重之时,与唐太宗辞别,那时房玄龄因为被皇帝责备而回家,皇后说:“玄龄奉侍陛下时间最长,小心谨慎,出人意料的谋划和秘密的计策,全都预先知道,竟然没有一句话泄露,因此希望您不要舍弃他。妾的本宗,侥幸有缘与陛下结为姻亲,他们不是因为有道德的行为而获此殊荣,以后就容易有遭逢危险的时候。想要保全他们,请千万不要给他们安排重要的职位。只要让他们以外戚的身份遵奉朝廷谒见,就是他们的幸运了。妾活着既然没有对当朝有益,现在死了也不能厚葬。而且葬就是藏,不想让人看见。自古圣贤的人,都崇尚节俭薄葬;只有无道的乱世,才大起山陵,劳动耗费天下人,被有见识的人嘲笑。只请求依山而葬我,不用起坟,不用棺材,所必需的器物服饰,都用木瓦,节俭送终,这就是您不忘我了。”
人生得失如过眼云烟
贞观十年六月二十一日,皇后在立政殿过世,时年三十六岁。宫中女官把皇后编撰的《女则》一书呈给唐太宗说:“皇后生前把历代妇人参政得失的历史编成此书,自觉文字尚不精炼,不敢呈献。不想皇后还没有来得及修完就…… ”太宗打开书卷,不禁痛哭失声。史书记载说他 “上览之悲恸”。太宗把《女则》托在手上,以示近臣:“皇后此书,足以垂范百世!”太宗并说,自己并不是不知道这是天命,伤悲也于事无补;但是自此以后,入内廷不能再听到皇后的规谏之言,也就失去一位良佐,感到非常痛心!
人世间的物质利益犹如过眼烟云,得到了不值得欢喜,不必沾沾自喜;失去了也不值得悲哀,为此颓废沮丧,灰心丧气。豁达的心态和忘我的舍弃才会让人长相怀念;崇高的品德和坚贞不屈的精神才能流芳百世,使人肃然起敬。简单朴素的生活、谦让宽厚的心态,可以换来心灵的清净。万事顺其自然而不强求,就能达到从容自在的精神境界。
人们不肯放下的追求,往往都是不重要的身外之物;苦苦追逐的目标,亦不是生命必须的精神食粮。幸运不可能永远降临于一个人头上,反倒是各种各样的困难时常陪伴左右。
仰望高山,我经常赞叹其巍峨,即使在狂风暴雨之下也能巍然不动;远眺大海,我不禁钦佩其包容,浩瀚宽广能容纳百川。只要以“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心态面对一切困难,就能大节不亏,笑迎日落日出。不管晴天还是阴雨,笑对花开花落,就能在人生的旅途上笑口常开。
──转载自看中国
责任编辑:方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