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漫谈

仙笛飘飘绕梁不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一首脍炙人口的的作品。笛子的乐声清扬,具有开阔的空间感及很强的穿透力,当您聆听笛声时,是否觉得它正引领您飞向遥远的天际呢?

考古学家发现笛的历史遗迹,是在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墓葬出土的骨笛,这是一种以鸟禽肢骨所制成的笛,距今已有八千年的历史。东汉应劭《风俗通》中记载:“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长尺四寸,七孔。”意思是说笛,又称涤,可以涤荡邪气,古代将笛视为正邪气、扬正声的雅正之音。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从这段文献资料,我们得知远在四千多年前,竹已被选用作为制笛的材料。因此,笛归为 “八音”中的竹类乐器。

在古代不论横吹还是竖吹的竹管,多以“笛”通称,就如同一些弹弦乐器在魏晋时期皆被通称为“琵琶”。所以,在文献史料中关于笛子的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

公元前119年,西域的音乐文化经由张骞的丝路之旅传入了中国,丘仲在吸收胡乐横吹的优点后,制作了新笛。“横笛竖箫”的确切名称,约在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分开,将笛称为“横吹”或“横笛”。

中国笛之所以能产生出轻亮又具有民族韵味的音色,是因为它有一个很不一样的特点,那就是笛膜的运用。这也是中国笛与西洋长笛最大的区别。

至于中国笛是何时开始有膜孔,贴以笛膜的呢?在陈旸的《乐书》中提到“唐之七星管古之长笛也,其状如篪而长,其数盈导而七窍,横吹,旁有一孔黏竹膜者, 藉共鸣而助声,刘系所作也……”从文献资料显示,我们可知至少在唐代时,就已经有膜笛了。

宋以后,笛在民间音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作品中,可以一窥横笛与当时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情境,例如〈舟人吹笛〉所叙述:“船上儿郎不耐闲,醉沾横笛吹云烟;一声清长响彻天,山猿啼月涧落泉。更打羊皮小腰鼓,头如青峰手如雨,中流忽有一大鱼,跳破玻璃丈击许。”这些诗句充分反映出笛子的演奏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情形。

明清以来,中国竹笛的形制已趋于稳定,除了广泛运用于说唱曲艺与戏曲伴奏之外,并逐渐成为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十番锣鼓以及北方鼓吹乐等民间乐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在吸取民间器乐合奏与戏曲声腔伴奏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它的独奏艺术,分别有主要伴奏昆腔的曲笛(或称昆笛),以及主要伴奏梆子腔的梆笛两种。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