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5年07月31日讯】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传统文化的美好。
我曾经问大学生传统文化是什么?有个同学说是“之乎者也”,还用手捋着个胡子。也就是说,许多人认为“之乎者也”就是传统文化了,实际不是。给许多地方的老师培训的时候我也常问:有谁知道黄帝的事迹?很少有人能说出来。这个问题非常非常重要,为什么呢?
一、刚健法天 玉琢成器
1. 传统文化的美好
比如我站在这里,我是讲传统文化的老师,问你知不知道黄帝的事迹?你说不知道,我们可以一笑了之。假如一个日本人或一个美国人问你黄帝有什么事迹的时候,你答不出来,他却知道,还可以给你讲一讲,这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是不是耻辱,因为我们叫炎黄子孙,这问题不是太重要了吗?
如果是炎黄子孙,对自己的祖先一点都不了解,那你怎么是他的子孙呢?一个人不是孤立的,他是有来源的;一个民族也是有它文化的根才能是这个民族,没有这个根,这个民族就没有了,有也是名存实亡。三皇五帝,恰恰就是我们的祖先、我们传统文化的源头,我们不光要了解他们的事迹,而且要能够理解,还要会讲。
大家看过黄帝的像吧,他神圣威武,崇高正大。黄帝每一件事留给子孙的都是美好,我们举一个简单例子,我们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也就是说我们有炎帝的后代和黄帝的后代,可是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有没有人会说:“我是黄帝的后代,你是炎帝的后代?我们不是一拨的,我们别在一起了。”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心里有没有这种分别?没有!自黄帝开创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以来,“炎黄”两个字就有无比的美好在里边,虽然你现在可能没有感知到。什么意思?我们中国古代,清朝也好、明朝也好,不管哪个朝代,我们没有说这拨是黄帝的子孙,那拨是炎帝的子孙,这是不是就说明炎帝和黄帝在联合的时候就融合的特别好,他的后代子孙才没有分别。
咱们再举个反面的例子,大家知道印度和巴基斯坦,咱们的两个邻居,在英国殖民统治的时候是一个国家,当殖民者撤出去之后,这一个国家分裂成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用咱们的话说是不是兄弟之国,本来是两个兄弟,可是大家知道这两个国家打的最热闹了,是不是这样?这在全世界都有影响。而历代的炎黄子孙,全都没有因为两拨而打!这就说明当时他们融合的是多么的好。所以我们说,光是炎黄这么个名字都能给我们带来美好。当然黄帝还有很多很多事迹,今天重点不是讲这个,我们在这里先不多讲了。但我们知道黄帝应该是非常重要了,如果说有一个日本的孩子给咱们大学生讲黄帝的故事,我们会怎么样?就会惭愧。我对培训的老师说,我不是质问大家,我问你,你可以不知道,为什么啊?因为我们的爸爸妈妈没有给我们讲黄帝的故事,老师也没有给我们讲黄帝的故事,但是,如果多年以后,再有一个日本人问我们的孩子同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也回答不上来,那时候你就是爸爸妈妈,你该如何?
这就是传统文化,这些美好我们应该传承下来,这是真正精神的美好,而不是一些简单的故事和知识。今天为什么强调这些呢?就是今天我们能不能用心和心来沟通,这是最重要的。我们祖先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文化,每个部分、每一点都融进了古圣先贤的美好祝福在里面,而这份美好到今天慢慢的丢失的太多太多了。今天有缘在这里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就是要鼓励大家的信心、坚定大家的决心,我们一起努力,找回本该就有的这份美好,享受这份美好,将来承传和弘扬这份美好。
今天我们主要讲《自强不息》。大家知道自强不息这个词来源于《易经》的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一个君子要学天的刚健,学习大地的厚载。我到每一个地方去讲都不一样,因为大家是大学生,正是立志的时候,年轻人要有志向。和我去给老师讲不太一样,社会是非常复杂的,工作了的人容易变得现实了,谁工资多,谁工资少,就会有这些问题的牵扯。而我说,我是抱着尊敬大家的态度来讲传统文化的,我尊敬在座的每一个人,我是把大家当君子来讲的。
大家知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给小人讲,就要讲怎么怎么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而给君子讲,我就要讲怎么怎么做的对,什么应该做。因此我把大家每一个人都当君子,甚至更伟大的生命,大家知道《三字经》里有一句话叫做“三才者,天地人”,天多高远、多广博!地多广大、多厚实!当我们把人放在与天地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就是强调人的伟大。为什么不说“天地兔子”呢?也就说动物它是达不到人的状态,而人却可以和天地并立在一起,所以人是非常非常伟大的。
我们离圣贤比较远了,端午节吃粽子,我也问过参加培训的老师:你们知道屈原为什么自杀吗?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一个自杀的人?有的园长很实在的说:别说老师了,我也不知道。当那个老师给孩子讲端午节的时候,嘴里说着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心里却在纳闷:屈原怎么就自杀了呢?自杀了还那么隆重、长远的纪念他,为什么呢?我们能理解现代人对圣贤的不理解,就是因为现代的人离圣贤的心太远了。今天我们希望带着大家更多的去结识圣贤,了解过去的圣贤是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那样做,跟他们的心有一个幸福的真诚沟通。
我们学校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学以致用,明德贵和,止于至善。”有没有老师、领导给我们讲过校训?没有没关系,我可以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实际上我们作为一所大学也好,作为一个班级也好,我们大家应该有一种认同感,一种归属感。将来我们到一个公司、一个单位,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力量使这个团体更好。这种归属感,比如这个校训,我觉得非常好,我想将来开学的时候就应该由我们的校长或是老师给新入学的同学讲一讲。
我们是经贸学校,经贸简单说就是做买卖,做生意。做买卖有做买卖的规则,我给大家讲的表面上是学习,但也在告诉大家古代人是怎么做生意的。大家看这个校训,重在道德层面和品质层面,我就觉得它非常好。写校训的人和我们的校长是有胸怀的,也很有深度。我经常说我站在这里讲不是为了大家听,是为了你将来站在任何一个地方的时候,你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那就是要有这样的深度和厚度。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比如有一个人来咱们学校,你过去的同学也好,或外国人来参观也好,你能不能用校训给他讲上一堂课,讲上两个小时,讲一天?这里的内涵非常博大、非常美好,希望通过这次讲座,我们大家能够对它有更多的理解。
2. 真正的学习
(1)古代的学习
首先,我们说一下学习。自强不息我们可以叫它修养篇,也可以叫它学习篇,就是怎么样学习?大家知道《三字经》里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有学生说:人不学,不知道),哎,说“不知道”的同学是这个(伸大拇指),在三字经里说“不知义”,这个“义”比“道”含义就低了,大家有空可以看看《学记》,一千多字,把教育的问题说的非常清楚,教学方法、教育目的和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都说的非常清楚。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书,如果你拿它来对照一下现在的教育,就会发现现在的教育问题非常多、非常大。就是说,刚才那位同学说的特别好,《学记》说的就是“人不学,不知道”!那么我们就从“玉不琢,不成器”来说,我们知道每个人要经过吃许多的苦,才能够琢成美玉。
大家都知道一块玉,它就是一块玉石,要想雕琢成佛像,或雕成一件非常有用的器物,他就需要一个工匠来雕琢。有这么一个故事,人们从一座大山上采了一块大石头,分成两半,一半用来雕刻了一尊大佛像,另一半用来做成佛像底下的登高的台阶,就是佛像和台阶用的材料是同一块石头。过了一些日子,这台阶就感觉到特别不平衡,它就跟佛像说:“你看人家老是在你脚下拜你,可却总是踩在我的头上拜你,我们本是同一块石头,凭什么你那样尊贵,我却这般低贱呢?”台阶很不平衡。这个佛像就说:“我们是同样的石头,你经过简单的这么几刀,而我呢,却经历了千刀万剐!”所以我们看要想成为佛像,得经过不断的切、磋、琢、磨,它吃了非同一般的很多很多的苦,才成为大器和美器的,这就叫:玉不琢,不成器。
我给大家首先讲讲“学习”,人们平时经常说学习:小朋友学习,教师学习,业务学习、政治学习,我们现在说的“学习”已经成为一个词了,我们现在很多词都变成一个固定的意思了。还有我们经常说的“知道不知道”,明天我们去颐和园玩,你知不知道啊?你回答知道或不知道,其实我们只回答“知”或“不知”就可以了。其实应该问你知不知,你只要回答“知”就可以了,不需要回答“知道”。这个“知道”,在古代是两个词,“知”和“道”,今天我们把它说成一个词的时候,“道”的含义就没有了,我们回答知道的时候就没有“道”在里边,我们的回答就一个意思,就是“知”。那么在古代“人不学,不知道”,这个“道”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大道,还有孔子讲的为人之道。所以我们平时所说的“知道”,其实应该就用一个字“知”就完全表达清楚了,我们不一定真的知“道”。
庖丁解牛那是“道”,他达到游刃有余那样的境界才叫“道”。今天随口一说的时候你真的知“道”吗?我们说三皇那才叫知“道”,比如黄帝,他在荆山铸了一个大鼎,当鼎铸成的那天,天门大开,从天上下来一条黄龙来接他,他乘龙飞上天了,同时还有七十多人和他一起升天,有的人还跑着追,有的人拽着龙的胡须,后来掉下来了。
陕西有个黄陵县,有黄帝的衣冠塚,他的坟是没有尸首的,只有他的衣服,还有一个驭龙飞天的地方,现在有“桥山龙驭”石碑和龙驭阁。就是说黄帝是一个修道的人,他知“道”,最后得道了。大家今天随随便便经常说“知道”的时候,我们真的知“道”吗?黄帝说知“道”,因为他修行,当然他也经历过很多的痛苦、魔难。他曾经为天下百姓很勤奋、辛苦的工作过,却弄得非常憔悴,身体非常不好;他于是改变自己的生活,吃最好的食物,玩最好的珍宝,住最好的宫殿,听最好的音乐,放纵自己的欲望,但他同样非常的不舒服,精神、身体同样的不好。
后来黄帝曾经三次到崆峒山去拜师求道,回来后静心修道,最后得道。作为帝王,黄帝的知“道”和他的得“道”,给天下带来很大的益处。大家知道在那个时代没有盗贼,风调雨顺。现在我们把“风调雨顺”当做一个词了,风按人的想法刮,雨按人的想法下,庄稼需要雨的时候就下雨,不需要的时候就不下,晚上下,白天就干了,走道还不受影响,庄稼还长了。这叫什么?这叫风调雨顺。那时候的老百姓多幸福啊!今天的雨它怎么那么不听话啊?大家知道南方老发大水,北方却干旱的了不得。说水都跑到南方了,还不是这样,有的地方它有时候天非常旱,大家说下雨吧,结果一下就下太多了,又涝了。它怎么不顺人的心、听人的话呢?我们换一个角度,说天人合一,我们人自己有问题没有呢?有问题,我们敬天、顺天了吗?这不就体现出“道”来了吗?
我们说知“道”,知“道”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对自己、对周围是非常有益处的,我们说的“道”是大道,今天许多人主要讲孔子也就是儒家的做人之道。你要真是一个知“道”的人,你一定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人。你也失不了恋,即使你失恋了你也不痛苦。你也不会找不到工作,找工作也非常容易,因为你对人生的把握、对自我的把握非常好。你要是一个得“道”的人,你就太了不起了。你看我们中国人随口说的话里边,“知道”这个词,实际上就埋藏了很多很大的美好在里边。即使我们现在离道很远了,但我们张口还说它,当我们提起它的时候,大家心里边是可以明白的。就是这个知道,我们学习、修养自己,第一步就要知道。
但是“人不学,不知道”,而今天的人学很多东西都是知识、技术、技巧。我们说真正的学习,古人的学和我们今天的学是有巨大差别的。今天的学,大家都是这么上的,大家已经学的很多了,学了很多的知识。但是有的人学了也没有找到幸福感,大学生有许多跳楼自杀的,有的人提起学习,心里非常反感。问题出在哪?与他们自己有关,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关。
圣人孔子有这样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身、提升自己、净化自己、使自己越来越美好。他说的“今天”可是两千五百年前的时候,我们现在人认为的古代,今天来看就更清楚了,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是为了当官,这些都是给别人看的。所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当你为别人学的时候,为妈妈学的,为工作学的,就容易感觉非常的累,不是自己的意愿。尤其我们现在这个青春年华,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我们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来学习真理,你就会感觉非常美好。再加上你学习的那些技术,这样一定会成为一个生命里散发光辉的人。
有一个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个新老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是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的,儿童被学有专长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了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您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我们的孩子只有在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大家知道,现在核武器的数量可以毁灭地球很多次了,哪个国家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愿意彻底销毁,但是它威胁人类。过去要是有一个人拿着大棒子说“我要毁灭地球”,那不是狂言嘛,神经病啊。后来发明了炸弹、炸药包,他拿着炸药包就可以杀很多人,是不是?当今的原子弹一下杀死几十万人甚至更多。如果要有一个独裁国家的一个邪恶独裁者,它是敢于为了私利毁灭这个世界的,现代科学技术给他提供了这种可能。所以古人的智慧,德教为先,“首孝悌”,先注重人性的根本,然后才谈的到“余力学文”,就是掌握这个道德的方向,你掌握了正的方向你的技术才能有益于社会。
大家可能知道北京大学卢刚事件,卢刚在美国留学,因为认为论文评选不公,就枪杀了六个人,包括自己朝夕相处的专家老师和一名同学。大家想一想,他学的是什么?还有一个女留学生,名牌大学毕业,到美国公费留学,还带着丈夫去的,最后却把丈夫给杀了,回国被抓起来了。大家想一想,他们考上名牌大学的时候,家里人多高兴啊。公费出国留学,更高兴啊,可最终的结果却是这样血淋淋的。我们不说他个人的问题,而是说他受的这个教育,是不是这个教育有问题呢?再看古人育人的方向,起点、目标和重点都是跟现代不同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轻重次序是一门学问、一种智慧。
(2)学习的美好
我们现在的学习有没有问题呢?古人的学习,他跟我们学的不一样,哪不一样?他学的主要内容就不一样。大家看《弟子规》里的一段话,这是《弟子规》里第一段,也叫总叙,实际上是由孔子的话转过来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补一下课,大家一起读:“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好,大家给自己鼓鼓掌。
我们说今天的学和古代的学是不一样的,《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也就是孔子的教诲,后来清朝的李毓秀把它整理成文,中间还有朱熹的功劳。那么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什么意思呢?大家看,首先是要孝顺,做人第一就要孝,咱们讲厚德载物讲了感恩。“悌”是弟弟的弟加一个竖心,“弟”和“悌”是通假字,弟加一个竖心就变得非常美好了,弟弟的心里边有哥哥,敬兄长,这就叫悌,当然哥哥的心里也有弟弟,关心弟弟,这也是悌,你看中国的文化美好不美好?这里首先是孝顺、友爱兄弟;到长大了,做事要谨慎、认真,做人要诚实、守信;再到泛爱众,爱的范围就扩大到了爱所有的人,不光是我们学校的,不光是自己家乡的,不光是自己国家的,而是爱全天下的人。大家想想,真的是泛爱众,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打吗?
“泛爱众,而亲仁”,非常重要,亲近有仁德的人。你的老师道德水平高,你也就高,我们这里强调是道德水平,今天有很多的教授也很差劲,过去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说传道,而现在的老师传道了吗?大家知道中国政法大学有个老师被学生砍死了,砍死了老师,那个学生还很坦然,你想想,那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什么?真的是教这种美好吗?要是真的传道,那带来的全是美好、祥和。
大家来看《弟子规》怎么讲的,它讲一是孝、二是悌、三是谨、四是信、五泛爱众、六亲仁,大家看这里有说学知识吗?没有,最后是孔子的原话:“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你做到了,然后有余力你才能去学知识、技能。大家想想,这就是古人的智慧。他学的东西不一样,如果今天我们学的是这个,首先孝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当我们打架的时候,就是这方面学的不够,你身体有一点伤你妈妈都担心,那要进监狱了妈妈脸上多么没光啊?如果大家考虑这些,我们做事是不是就谨慎了。《弟子规》里还讲:“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现在的大学生,许多问题是不是都出在这里边,如果你对这些印象比较深,“泛爱众”,还能打别人吗?你能不好好学习吗?你看要是违反这些做人之道的话,就会遇到许多不好的事情、很大的麻烦。
所以大家看的和学的东西非常重要,而古人的学和今天的学是有区别的,他主要是学做人的道理。咱们再说“习”,古代正体的习不这么写,“习”上边一个羽毛的羽,下边一个白字,就是小鸟白天练习飞翔,那么我们人习什么?我们学的时候是学做人的道理,那么我们习就是做到。你学了做人的道理,就是美好的;当你做到的时候,这又是一种美好,所以学习过程是一种幸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朋,过去志同道合才叫朋友,今天的酒肉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我们同学之间,比如说打架,一个人打架还没那么大胆呢?有时候凑在一起反而是损失,所以交什么样的朋友非常重要。志同道合的道合,是在做人上,是在追求真正的真理上,这样才是正直的好朋友。所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人是亲密的。但他不会搞一个小团体,过去叫结党营私、朋比为奸,一小堆人攥在一起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就叫朋比为奸、结党营私,这种不是真正的朋友。
这有一个故事,在战国的时候有个人叫林回。有一次强盗来了,他抱起孩子跳窗户就跑了,顾不得拿任何东西。他们家有一个玉璧,价值千金。他抱起孩子就跑,这个玉璧都没顾上拿。后来有人就问他:你怎么抱起孩子就跑,你怎么不拿你的玉璧啊?林回就说:“我和玉璧的结合是利的结合,我和孩子的结合是义的结合,这种义的结合,当遇到患难的时候越加珍贵,越到困难、危险的时候我们就会越加亲密。当人以利结合的时候,会因利而合,更会因利而分,越有困难、危险的时候就会分的越快、越大。”所以他甘于舍弃千金的玉璧,非常有道理。
大家知道如果你有一个宝贝还可能惹来祸呢,是不是?《红楼梦》里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家里边有稀世珍宝,到时候人家算计你还可能因此丢命呢,是不是?那是利的结合,必然不能长远,所以古人非常智慧,看事看得很远。我们说朋友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当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就像我们大家今天一起心灵真诚沟通的时候是超越金钱的,大家一块喝杯茶也好,一起吃碗炸酱面也好,比吃一顿大餐感觉还好、还印象深刻,这就是真朋友,这样在一起就非常高兴了、这样的朋友越多越美好。孔子还说了一句话,就是更低的标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愠就是不生气、不发怒,人家不知道、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人家还骂了我一顿,有人就生气了。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大家想想你能不能不生气?那位同学说不可能不生气。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当人生气的时候人的身体就产生不好的东西,一种毒素,身体就会不舒服、导致生病,就是说实际上你生气是对你自己身体不好。有的人就是小人,有的人就是君子,那么这个小人,小人就要生气,就是给他一块糖他就高兴,拿走一块糖他就生气,这不就是小孩吗?我们大人有时候也一样,多给我二百块钱我就高兴,少给我二百块钱我就生气,这就是小人!我们没有看不起小人的意思,只是给大家讲道理,小人有小人的乐趣,但也有他的痛苦、烦恼。但是孔子说的君子就不生气,起码我们知道做人是有境界的,就是我们可以选择生气,也可以选择不生气,选择不生气的人就是君子,这是孔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也是君子吗?但是更高的标准,不但不生气,而且快乐。你遇到普通人烦恼的事,你不烦恼,你还特别快乐,你就是更高境界的君子。不生气和乐一样吗?不一样,乐就是不受外界影响,老那么高兴。
过去有这样的故事:有个老人在西湖边卖馄饨,小碗的馄饨五块钱一碗,大碗的馄饨一块钱一碗,馄饨材料、做工是一样的。结果人们都来了买一块钱一碗的大碗,大碗的都让人给买走了,就剩小碗的了,又贵又少,五块钱一小碗的就没人买。实际是个老神仙在人间找徒弟,赐福给善良的人,那么这个神仙看重的是什么呢?他看重的不是利益,而是舍弃利益的人。也就是说,当你失去利益的时候你还能乐,这是君子,天一定佑这样的善良人。
还有更高的境界,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就是喜悦的“悦”,和“乐”有一个区分,“乐”更多的表现在外,而“说”更多表现在内心,现在写成竖心的“悦”,这个内心的美好,别人能不能强加给你呢?不能。乐,可以是别人把你逗乐了,但是内心的美好,不用依赖别人和借助外力,只有你自己能够感受。虽然别人不能给你,但也有一个好处,别人也不能把这份美好夺去。所以古代那些圣贤的真正追求的是内心美好,就是“悦”。
(3)切磋琢磨的真意
下面再说切、磋、琢、磨,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下学习。做人应该有一定的境界,《论语》第一篇《学而篇》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是师生的一段对话,非常有意思,大家能听懂吗?这个子贡,他说现在认识到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就说给老师听:“贫穷的时候我不谄媚,富有的时候我也不骄慢,也不看不起穷人,怎么样?”他问老师何如?我做的好不好?他认识到一个理,实际他想说老师你看我做的好不好?孔子确实是一个圣人、好老师,非常善良、智慧,所以他的回答是:“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可也”什么意思啊?就是可以,你这样做挺好的,这不就是善意吗?有这样善意的人,我们就都愿意接近他,我们愿意接近爱生气、爱发脾气的人吗?动不动就生气的,我们并不愿意接近这种人。我们愿意接近经常快乐并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人,所以我们说到这个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什么意思了,就是你应做一个快乐的人,你如果要做一个经常生气的人,人家就不喜欢你。你作为一个快乐的人,并把快乐传递个别人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尊敬你、喜欢你,所以生活是美好的,你有事就会有很多人帮助你。
孔子就是这样一个祥和的好老师。他说:“可以,但是……”大家知道“但是”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这样还不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而乐,其实应该加一个“道”,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贫穷的时候我们依然保持内心的祥和与美好。富而好礼,我富有了我也尊敬别人。大家看,这种境界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一样吗?就像一个孩子跟你说:老师我不做一个坏人,好不好?当然了不是坏人也不错,不是坏人就是好人吗?不是,所以子贡等于说“老师,我不坏,好不好?”当然不坏也可以,但是不坏不叫做好。
所以孔子告诉他什么叫好,“哦!”子贡明白了,子贡就说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切磋琢磨,现在都变成成语了。它是《诗经》里的话,《诗经》非常美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他们俩在那聊天,怎么忽然跑到《诗经》那儿去了。大家能理解什么意思吗?这个子贡是个好学生,他马上就非常理解了,孔子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他讲的是“道”,做人的道理。《诗经》里的这两句话就是讲的做人的道理。为什么叫诗经?叫一个诗字就可以了,为什么加一个“经”啊?就有“道”在里边。“切”什么意思?做佛像,先要切玉,就是切成大块。大块再接着加工叫“磋”,做玉有个过程,先切成大块,再磋成大型。磋成大型之后干什么呢?雕琢成像,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器皿。如果没有切、磋、雕琢的过程,一块天然的玉石就不能成为一个器皿。切是第一步,磋是第二步,雕是第三步,磨就是第四步了。大型做好了,那么最后一步是什么,就是磨,只有经过打磨才能光亮、平滑、精美。
大家看做一件玉器,它要经过四步:切、磋、琢、磨,多不容易啊,那么子贡是什么意思呢?子贡是说:哦,谢谢老师,我明白了,原来我认为切就挺好的,可是还有磋啊,磋就更让人喜爱,他的意思是我不但知道了切磋,那么上边还有更高、更美好的境界。子贡说了一个境界,他老师说了第二境界,子贡马上就知道做人是有境界的,还有更高的境界。这就是“切磋琢磨”,只有磨完了之后才能更让人喜爱,才能成为一件美器。当他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他当然就美好了,是不是这个道理啊!
大家想想,子贡这时候还有那种骄傲的心吗?当他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的时候还觉得自己很不错,以为自己做的很完美。“老师你看我很完美”,老师一说,自己知道了不但我现在不完美,将来到了很高的境界,在更高的境界看我还能更完美。这样孔子就非常高兴,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我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大家想想,在这之前,老师还不能教子贡《诗经》。教他也理解不了,这时候可以和他谈诗了,因为他能够“告诸往而知来者”,你已经能从我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了。就是举一反三,或者是举一反十,只有这个才能达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把握了“道”就把握了一切,这样就可以谈论《诗经》了,因为《诗经》里是有美好的道理的。所以做人、学习是有不同境界的,我们就简单地说了一下学习。
责任编辑:任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