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5年07月03日讯】华府人公认的“杏坛女侠”沈葆老师,为人谦和低调,却心怀豪气、勇气和决心。旅美四十五年间,一直捍卫并推广“传统汉字(正体字)”,撰写“辞语典故”专栏,弘扬中华文化。
自2005年十月起,在马里兰州 Bethesda的Davis Library,每月教授“古籍欣赏”课,至今授课次数,已超过百余次,广受好评。
沈葆老师是2014年“海华基金会”,首届“海外师铎奖”“美加地区”四位获奖人之一,她也是大华府地区,获得“海外师铎奖”的第一人,从事华文教育迄今三十九年。
“海华基金会”之奖项,是为海外从事华文教学工作,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中文学校教师,给予褒奖。2014年,来自五大洲,十六个国家的118名教师,参加了评选,最后有15名教师胜出。
在记者的采访下,沈葆老师就“海外华文教育”,谈了几点看法:
(一)海外华文教育,需弘扬“忠孝节义、伦理道德”之传统
中国的“古籍经典”“戏曲故事”所反映的,都是先圣先贤们,智慧经验的累积与教诲。海外的华语文教师,可以经由“讲故事”的方式,弘扬“忠孝节义、伦理道德”之传统。沈老师以京剧<锁麟囊>的故事、举例:
“乙酉年六月,登州富家女薛湘灵出嫁途中,突遇大雨,于是花轿在“春秋亭”避雨,却巧遇彼时载着贫家女,赵守贞的另辆花轿。交谈中,赵守贞怨老天不公,富人嫁妆丰厚,穷人却一无所有。薛湘灵遂仗义自嫁妆中,取出一袋满装珠宝的“锁麟囊”相赠。雨停后,二人道别上路。”
“六年后,登州水灾,薛湘灵与家人失散,逃难至莱州,到一卢姓人家为仆。一次陪刁蛮的卢家公子玩球时,公子故意将球,抛入卢府禁入之小楼上,逼薛湘灵上楼捡拾。湘灵登楼后,惊见当日赠与赵守贞之“锁麟囊”,竟供于楼上,不禁悲泣。原来卢府夫人竟是赵守贞。赵守贞得知后,为报恩,遂敬湘灵如上宾,并助寻湘灵家人,终使薛湘灵阖府团聚。”
但在1954年十一月,大陆<戏剧报>却批评<锁麟囊>为:“宣扬缓和阶级矛盾,以及向地主报恩的反动思想的剧本。”因而被长期禁演,近年始解禁。
殊不知“施恩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乃我中华传统美德,<锁麟囊>这出戏所传扬的,就是“感恩知报”的精神。此戏而今虽然再度获准上演,但六十年前,那位大陆主事人之“偏狭、无知”之举,令人无奈并遗憾。
(二)“传统汉字(正体字)”- 皆具备“形、音、义”三要素。
“传统汉字(正体字)”- 有“因形见义”“望文生义”的功能。
“简化字”是对“传统汉字(正体字)”及“中华文化”之破坏与不敬。
有关海外华文学校,应该教授“传统汉字(正体字)”?或“简化字”?的问题,沈老师作了详尽的分析与说明:
中共统治大陆之初,大力推行“简化字”,倡导者如舒庆春(老舍)等,对“汉字的结构”与“六书”,不但毫不了解,却执意非把“传统汉字(正体字)”铲除不可。(见 1956 年八月<舒庆春、关于语言的规范化>一文。)
他们让“传统汉字(正体字)”背负了许多罪名,大肆宣扬:“传统汉字(正体字)”,是“造成中国文盲众多,造成科学落后,造成贫穷,造成学生对国文学习没兴趣……”等的障碍。中共此举,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也 !!
像钱玄同等人,希望先借着“废除古文”“废除汉字”,再“改用拼音文字”“废孔学”,主张把“汉字自左向右横写”等, 要冒进要西化。
这种“一昧求新、一心除旧、反传统、疑古”的论调,着实热闹了一阵,也达成了部分目的。但不幸中之大幸是,想把“汉字拼音化”的计划,终竟无法施行,否则真的是“灭国、灭族、灭我中华”了!
“传统汉字(正体字)”均合“六书”的理论。皆具备“形、音、义”三要素的特色,有“因形见义”“望文生义”的功能。
“六书”这名称,是汉代学者,将“汉字”的构造与使用的方式,归纳成的“六种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而大陆推行“简化字”,是为简化而简化,把字体字形弄得支离破碎,是对“传统汉字(正体字)”与“中华文化”的“大不敬”与“破坏”。中共推行“简化字”,殊不知“简化字”要能符合“汉字演化的规范”,要能“约定俗成”才算成熟,方能推广。
有些“简化字”如同“符号字”,完全失去了“传统汉字(正体字)”中,所蕴含的“文化、习俗、礼教、史地”等的珍贵资料。
目前大陆还采用,“以一个同音字,代替其它的‘同音异义字’”的作法,真是令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 (如姓“萧”改为“肖”)此种简化法,不但污蔑了先贤们,创制发展“传统汉字(正体字)”的智慧,扰乱了汉字系统,增加了古今的隔阂,开启了学习中文的“错误方式”。
更阻拦了聪慧优秀的我中华学子们,正确地学习汉字的“权力”,与正确地使用汉字的“能力”。
宋元时期,便有了这种“省笔乱简”的写法,称为“破体字”或“俗体字”。
1644 年满州人入关,清圣祖康熙皇帝,有鉴于宋元时期,流行于“账簿、当票、药方、小说、唱本”等文字记载中,所用的“破体字”“俗体字”充斥,文字之乱象丛生。
清康熙皇帝对“汉人的文化”十分尊崇。他深切了解,在“传统汉字(正体字)”中,所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必须全力维护保存。
于是在康熙四十九年 (西元 1710 年) ,令翰林大学士张玉书、陈廷敬等共三十人,参与主编 <康熙字典>。他们参考<明朝、梅膺祚、字汇>,与<明朝、张自烈、正字通> 两本字典为蓝本,至康熙五十五年 (1716 年),历时七年始编纂成。严格要求,正确书写“传统汉字(正体字)”之方法。
<康熙字典>共分十二集,每集以“地支”命名。共收集汉字 47,035 余字,(或谓 46,964 个字),“部首”亦分为“214 个”。并有“反切注音”,注明出处及参考等等,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语文工具”,并一直被广泛地使用。
所以,仅就<字汇>、<正字通>、<康熙字典>这三部字典中,所收录的“字数”与“部首”看来,字典里“汉字”明显的增加, 而“部首字”,却从<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收录的 9353 个字,所归纳成的“540 个部首”,到<字汇>、<正字通>、<康熙字典>时,减少到仅有“214 个部首”。
这即证明: “传统汉字(正体字)”是“极科学化”的,有其“演变之规则”。不因所收之“字数增多”,而“部首字”亦随之增多。
“214 个部首字”,是认识千千万万“传统汉字(正体字)”之基础。凡笔划多之汉字,可以依照部首,将“文字拆开”来讲解,再合并、回复其字之原形。
通常一个汉字,包含“一个、两个或三个”部首。如笔划很多的“献”字,即由“虍、鬲、犬”“三个部首字”组成。如“识”字,就由“言、音、戈”“三个部首字”组成。
先学会“214个部首字”,那么“传统汉字(正体字)”的“认读写”又何难之有? 此乃“以简驭难”的“最佳识字”方法,亦可收“事半而功倍”之效。
清代文字学家王筠,在其<文字蒙求>自序中提到:“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茍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划必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
所以,“将一个字分成数个字”,就是按“部首字”分的教法。近代的文字学家,则称为“部件教学法”。这种“以简驭难”的“最佳识字”方法,清朝的文字学者,早就提出来了,只是“后人无知”,迷失于“要冒进、要西化、要反传统”等等之氛围中。长久的“错误教法”,造成中国人鄙视自己的“传统汉字(正体字)”,造成“国文”与“国学”备受冷落,以至传统道德沦丧,社会乱象丛生。
所以,海内外的中文教师,如果使用“正确的”“汉字教学法”:即自“童蒙”入学起,先教学子“认读写、214 个部首字”,有了“部首字”(字形)的基础,再学会“发音”(字音),那么在“传统汉字(正体字)”以“形声字”字数,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学习“汉字”就易如反掌,恢复中华固有文化,就有希望了。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不随语言之变化而变化,稳定性高,可以超越时空,“古词可今用”。中国地大人多,方言虽异,但使用之文字却相同。易于沟通,促进团结。
“传统汉字(正体字)”是“单形体,单音节”的“方块字”,是“左脑右脑”可并用的“复脑文字”。它有声调,同音字多,有单词与复词,既可用来表征外界的万千事物,更俱有“形音义”的特殊功能,易于辨认分析,易读性高。
“传统汉字(正体字)”,字型匀称优美,书写时自上往下,自右往左,自左往右,均可通行。用诸“书信、文章、诗词、歌赋、对联、书法、谜语、文字游戏”等处,皆能历久弥新。
而“传统汉字(正体字)”中所蕴藏之丰富资料,更可上溯中华文化渊源、史地背景及发展。
事实上,先学“传统汉字(正体字)”再学“简化字”,才是正确的途径。因为使用“简化字”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为的是方便书写而已。而今电脑的使用普偏,书写的困难相对减少。
但学习“传统汉字(正体字)”,“书写”的练习必不可少。“书写”一方面使学习者不容易“忘字”,并可以确切了解“传统汉字(正体字)”的形体结构、意义、声韵。
另方面“认写汉字”可以促进大脑的活动,有益无害。而提笔练写“中国书法”,亦具有“练气功”般的效果。
正式的“书刊、文件、报章、杂志、课本”,应该用“传统汉字(正体字)”印刷出版。这样一来,人们对汉字的理解,皆依据“正体字”。有了“正体字”为标准,自然觉得“简体”作手书是种方便,错字、别字自然减少。
事实证明,电脑输入“传统汉字(正体字)”的速度,绝不比外国的拼音文字慢,由此可见,这经过千百年锤炼的“传统汉字(正体字)”,既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亦能随着时代的潮流前进,光辉永在,价值永存。
(三)“中文教师”须具备“汉字六书”之基本知识,与“史地常识”。
“中文教师”致力于“多听、多看、多读、多问”之功夫不可少。
“礼、让、孝、悌、谦、敬”之规距,应随时、随机、教给学生。
中文教师须具备“六书”的基本文字知识,与“历史”“地理”之常识。并要“多听、多看、多读、多问”,课前的准备功夫须扎实,不可等闲视之。
对自己所在的国度,要尽量去了解它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以便易与土生土长之学生沟通。为师者好学不倦,才能做学生的榜样,才能取材得当、教学无误。所谓“良师兴国”,就是这个道理。
<唐、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道”是事物当然之理,是修己治人的方法。故“知所进退,遵礼守法”,为师者都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而“礼、让、孝、悌、谦、敬”之规距,应随时、随机、教给学生。
中国乃“礼仪之邦”。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所以,我们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仪容举止”,都应合乎“礼”的规范,并教导学生遵从。
三千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国风、鄘、相鼠>篇就说:“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此诗用“老鼠”作比喻,讥讽“无礼之人”。意思是:“就如老鼠,都‘有层皮、有牙齿、有四肢’,那么贵为四肢健全、头脑灵活的“人”,若不注意自己的“容仪举止”的“礼节”,不如赶快死吧。”
最后,沈葆老师引用《论语、子罕第九》:“子罕言利。”这句话作结。
她认为:“数十年来,海外华人在侨居地,教授华语文,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皆出于‘不忘本、重传承’的理念,希望植下优良的文化种子,生根茁壮,开花结果,代代相传不已。”
大家出钱出力办学,教育华裔子弟,这种不为“名利”而耕耘的精神,是而今“华文学校”遍布全球的主因。
责任编辑: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