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圳步道位于北投泉源里十八份地区,原只是山区一条巡视水圳的圳旁小路, 近年来已发展成为一条颇富盛名的赏樱步道。
十八份的地名,源自于清朝时代先民合力进入此地拓垦,分为十八股份,因此而得名。
十八份地区拥有两条百年历史的水圳,七星农田水利会分别命名为“十八份圳”及“十八挖圳”, 两者名称很相似,都以“十八”命名,意义却不同;前者“十八份”是指地名, 而后者“十八挖”是形容词,形容水圳弯来弯去,有如九弯十八拐。
“挖”(wa)的谐音与“弯”(uan)相似,“十八挖”,是指“十八弯”、“十八拐”, 都是形容水圳弯曲多拐。拐圳步道沿着十八挖圳而行,因此得名。步道入口位于十八份产业道路里程0.6K处,步道入口旁有几棵榕树, 枝叶相连,形成浓荫,其旁有一条水量充沛、水流清澈的水圳,就是十八挖圳。
水圳旁的小路,就是拐圳步道了。步道铺上水泥,平缓好走,两侧山坡都已辟为农圃, 左侧前方则种植大片的樱花林。我来访的日子(1月7日), 山樱冬眠还未醒,树树枯枝,景况萧瑟。下个月的此时,此地应是樱红一片,游人如炽,春意热闹。
虽然步道冷清,无花可赏,但七星、纱帽远近相映,山容水意,自是不俗。
记得十二、三年前,初次走坪顶古圳,就喜欢这样的水圳路。 沿着平缓的水圳小路而行,见圳水生生不息,听流水潺潺悦耳,有涤尘离俗的清心与自在。
十八挖圳也是一条古圳,开辟造于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 而地势较高的十八份圳,历史则更为悠久,可远溯自道光时期(1821~1850), 虽然知名度不如坪顶古圳,但近年来规划设置水圳步道,又有樱花来助阵,名气已扶摇直上。
从步道起点出发,沿着水圳而行,约二、三分钟,来到一户农宅别墅,遇见岔路,左岔路往顶湖福德宫, 右岔路为拐圳步道,可以右去左回,走一圈环状路线。取右行,水圳路绕过别墅高高的围墙之后, 视野变得开阔起来。纱帽之山,七星之峰,都进入眼帘。步道的后段,沿途渐少垦地,森林愈茂, 景致愈幽。途中与一横向的鼎笔桥步道交会,这条步道左往顶湖湖德宫,右下通往纱帽路的鼎笔桥,可衔接阳峰古道。
仍取直行,续行拐圳步道,水圳沿山势辟建,果然有弯有曲, 不过并不会觉得圳路特别曲折。山区水圳的水道路线多半如此。十八挖,或许只是反映开辟艰辛的心情而已。 步道的后段,部分路段铺设木地板,或覆以细碎石,摆脱水泥地,贴近大自然;流水之幽,景致之怡,可媲美坪顶古圳步道。
约20分钟的路程,即可走至步道终点的观景台。观景台旁有一棵百年枫香老树。 高架的观景平台与阳明山华冈的文化大学遥遥相对,纱帽山近在眼前,山峦绿意环抱,视野展望颇佳。
过观景台之后,圳道突遇山势陡起,圳水呈急流之状,步道终点只至观景台而已。十八挖圳的源头在南磺溪的上游。
观景台左侧的山坡地,辟有层层梯田。从观景台出发,越过水圳,沿着梯田上缘的小路, 绕过梯田区,再越过小溪涧,接石阶步道。
石阶路上行五、六分钟,即接顶湖产业道路。取右行,可接东昇路。取左行,沿着产业道路下行, 沿途路旁种有樱花树,以枯枝迎人。前行约3分钟,抵达道路终点的顶湖福德宫。 土地公庙已于民国76年(1987)重修,庙貌不古。庙前面对大屯山主峰、南峰、西峰,诸峰相连,山形优美,翠绿蓊郁。
福德宫旁有两条步道,一条为鼎笔桥步道,通往拐圳步道的后段,另一条为顶圳步道, 通往拐圳步道前段农宅别墅旁的岔路口。我选择走顶圳步道。 顶圳步道沿着小水圳而行,这条水圳是十八份圳的支渠,灌溉附近的山坡农圃,圳水最后汇入十八挖圳。 十八份圳地势高于十八挖圳,因此又被称为“顶圳”,而位于上方的聚落就被称为“顶湖”。
顶圳步道也被称为“十八份圳步道”,而拐圳步道又称“十八挖圳步道”,若分不清楚这两条水圳, 光听到这么相似的步道名称,可能会觉得一团迷糊,分不清楚谁是谁,谁配谁。
顶圳步道是一条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古道,见诸于日治时代《台湾堡图》, 是昔日顶湖聚落前往北投的下山道路。步道沿着小水圳而行,水圳风情及森林幽意虽不如拐圳步道美好, 却以视野展望取胜。水圳沿途空旷,视野辽阔,山脚下的关渡平原,淡水河对岸的观音山,近旁的大屯山系诸峰, 一览无遗。沿途路旁或山坡,亦种有成片樱花树,途中仅见一株山樱已花开展艳,在一片憔樱林中,独领风骚。
顶圳步道不长,从顶湖福德宫出发,走下坡路,速度更快,约五分钟路程, 即接回拐圳步道农宅别墅的岔路口,由此循原路,约二分钟,即返抵步道入口。 来回连同休息时间,约一个小时。
造访完拐圳步道,时间仍然充裕,于是顺道探访附近的风尾步道。
风尾步道位于十八份产业道路里程约0.95K处。从拐圳步道入口续行十八份产业道路约300多公尺, 即可看见风尾步道入口。
风尾步道全长仅约0.5公里,原是山区的一条农路,整建为步道之后,增设护栏,护栏有樱花图案做为意象, 沿途种植樱花树,打造成为一条赏樱步道。
樱花末开,风尾步道便只是寻常山林小路而已,不如拐圳步道有流水幽意,亦不如顶圳步道视野展望。 步道末段石阶路旁的山坡有整片的樱花树,若是二、三间来访,樱花竞艳,则风景孰优,就很难说了。
约十来分钟,就可走完风尾步道,接产业道路。走出去,接近东昇路口时, 路中央有一棵树龄二百多岁的老榕树。榕树树高15公尺,胸围8公尺,树冠面积达500多平方公尺, 树前立有碑石,地主詹炎林将老榕树命名为“泉源顶湖长寿榕”,记载榕树约种植于1790年(清乾隆55年), 为詹家先人拓垦顶湖的年代,老榕树见证了地方拓垦的历史。树的另一侧,有台北市民政局所立的碑石,称这棵老榕树为“鹿寮长寿榕”。 鹿寮是当地的小地名。
老榕树旁有一家山玥民宿餐厅,沿着产业道路走出去,约1分钟,即抵达东昇路。路旁有公车站牌(风尾站), 站牌旁的空地广场,正在兴建一座观景凉亭。若是纯来欣赏老榕树及赏樱花, 可以搭乘公车小8、小9、小26、129至风尾站下车。在三、四分钟之内,即可观赏这棵老榕树及遇见风尾步道最大片的樱花林了。 至于风尾的地名,据当地人说,顶湖的东边迎风,被称做“风头”,这里位于顶湖的西边,所以叫做“风尾”。
旅游日期:2014.01.07
责任编辑:施宜葆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www.tonyhuang.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