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画友在脸书速写社团分享“赤峰街走画”活动;原来,赤峰街的风貌改变不少,附近中山捷运站兴建,连带周边巷弄也进驻一些风格独特的文创小店︰像手作物展售教学、卖咖啡轻食小馆、有机食品与手作烘焙……等。每逢假日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赤峰街里穿梭,一股“文青风”就这样弥漫开来,让赤峰街原有的老旧街景改头换面,成了观光景点。
霎时让我想起,曾经在赤峰街的小巷弄里住了8年的光阴。1987年夏天,我工作的地点在附近的承德路上,那时老大读国小、老二还在念幼稚园,为了接送孩子方便、又能节省职业妇女的宝贵时间,一家4口便在赤峰街35巷租屋居住。
记忆里的赤峰街很短,街面也很狭窄,是夹在南京西路与民生西路之间的老旧街道,看起来就像穿越繁华台北大街的幽静小巷一般。街道两边的商家多属老旧的汽车修理、 电子音响与传统的小型印刷厂,偶尔会发现一两家没啥布置、灯光幽暗、店面拥挤的吃食小铺散落期间。晨间或傍晚时分,会有一两个卖菜的小贩,固定在“建成公园”边摆摊,让这一带的居民买菜,不然就得到较远的“中山市场”了。
我平日最常采买的地方,是公司附近的兰州市场,多半利用午休时段外出采买,不然就利用晚饭后,散步至赤峰街靠南京西路那头的力霸百货地下室超市选购。职业妇女最辛苦的地方,就是每天下班回家还得煮饭烧菜,并要准备好孩子第二天的便当菜色。我非常喜欢去超市买分装好的生鲜食材,这样可以省下切洗的时间,回家料理很方便,份量刚好又经济实惠。
当然有时因缘际会,偷懒一下和家人一起上赤峰街唯一的“兴旺自助餐”报到,“自助餐”是当时我们家外食的最佳选择,毕竟平价消费,菜色多样的鱼肉、蛋白质、和各种青菜豆类,让孩子营养均衡。
而自助餐吃腻了,会到35巷尾端靠南京西路的废弃铁道旁,吃热炒店的炒合菜。店里的沙茶牛肉空心菜、和虾仁蛋炒饭是我们一家每回必点的美味。热炒店是低矮的铁皮屋,也没个店名或招牌,倒是紧紧挨在挂着大招牌的“龙凤大旅社”旁边,所以每回要去热炒店,我会开玩笑的和孩子说:“今天要去龙凤大饭店吃饭哟!”两个孩子马上开心的拍手叫好。
至于早餐,每天都是一早闹钟将我唤醒后,先简单的梳洗再下楼到赤峰街唯一的一家“福美面包店”选购面包牛奶回家。当年还没有24小时的便利商店,只有传统的小杂货店和面包店,或是晚上出来穿街走巷沿途叫卖的面包车。
一早走进小小的面包店会给人一种温暖的幸福感,这和我从小爱吃面包有极大的关系。记得女儿读小一那年,有一晚我带她去面包店,让她自己挑选隔天远足要带的餐点。没想到多年后她才告诉我这个小秘密:原来她那晚兴奋莫名,一想到隔天一早能吃到许多好吃的东西,小小年岁的她竟然开心的无法入眠,感觉自己睡睡醒醒的没睡饱,害她远足当天毫无兴致下车玩乐,只想待在游览车上补眠!
前几日,趁家里小馆公休,我约好友一起上赤峰街喝咖啡,那天上午心情极好,步履轻快的从承德路穿越建成公园,发现从前的小公园扩建后变得好大!从过去住的35巷尾,往旁边南京西路25巷沿街巡视过去,就有好几家咖啡馆营业……果真景物全非,以前这条路上几乎没有做生意的商家,只有住家的围墙和我打招呼。
1995年底搬离赤峰街后,我没有再回来过,重新认识赤峰街的现在,发现过去的面包店不见了,多了一家便利超商,而常吃的那家自助餐店居然还在!名字一样、店家的地点位置改变也变得更宽敞,不知是否由原老板营业啊?
有时候不禁想:每个人的心底总有一段段的记忆,这些记忆虽然埋藏在心底,未曾走远也没忘记,只是一时之间想不起来吧!我对赤峰街的回忆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