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积解密:终止囤积伤害 还生命新空间

咨商心理师/苏绚慧

人气 205
标签:

在我国小四年级,十岁那年,是我有记忆以来初次见到亲生母亲。那是我与她相隔八年后,第一次见到她。相聚之后,我们再度分离,因为她已是另一个家庭的女主人,其他孩子们的母亲。

那次重聚,母亲送了我一盒美丽铅笔,和一些书卡,至今我收藏了三十多年,不仅早已离开会使用铅笔的小学年龄,也已远离搜集书卡的时代(如今一切都是手机功能快速提供)。而母亲更是已在十年前过世。但那几支美丽铅笔和几张书卡,却始终占据我屋子内某个抽屉里的某个位置。

当然,我的生命已成长到有太多类似的情感故事,有着不同的物品,象征纪念某段特别的关系,及某份特殊的情感记忆。所以,物品总是一盒一盒、一箱一箱、一落一落地散布在屋内的不同角落、不同柜子。

连续好几年,我一直在面对及处理“我的人生”所留下的各类物品,也反复思索物品与记忆的关连,还有物品与依恋情感的关系。我更用了不同的策略,从认知信念检视、行为技术练习、对情感依恋进行探索,来学习割舍及接受失去事实(过去已然过去)的勇气。

然而,我也明白,当一个人的生命失去爱的来源,失去活力的能量时,割舍及收拾,都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不论是心理空间里的事,还是物理空间里的物。无法否认的,情况已超过我们可以负荷的,我们却无能为力去停止,及整理它们。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囤积者实际上无法处理的,是关于“分离”。任何人、事、物的终止及分离,都会引发强烈道德的罪恶感,或精神上的痛苦,不得已只能囤积、塞满。

失去割舍的能力,也将失去建构秩序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欲望及依恋的失序表现。

在阅读这本Phyllis的新作后,我理解到,这本书试着和读者沟通及澄清一些重要概念,我很愿意向读者分享:

囤积症并非只是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及习性,更非以这是一种收藏嗜好来看待之。囤积症,是一个人失能的征兆,往往合并强迫症、忧郁症及双极性情感疾患,或是脑伤的可能。如果轻忽以待,不但无法协助囤积者改善生活,也将延迟了治疗时机,更可能造成无可弥补的憾事。

囤积症患者往往缺乏自觉,因此对其囤积行为,不仅无法发现已造成生活不便、人际关系的阻碍,也未能了解这无形间已使社会累积隐忧,造成公共灾害的危险。

当然,如果我们以人文关怀角度切入,关心囤积者的生活,其实不难发现他们的生命都承受着难以承担的失落及丧恸。他们的身上,都发生了许多哀伤及无助的遭遇。

囤积,其实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阻碍。只有透过囤积,囤积者以为自己并未失去什么。又或者,透过满满“旧物”的囤塞,囤积者不需要经历必须与某段重要关系,告别、分离。这种“恐惧再被剥夺”的反应,不正是经历重大失落后,最恐慌的反应吗?

处理我们的心理空间,和整理我们的物理空间,都来自我们对秩序的安排、分化及归纳的能力。若是我们失去处理混乱苦痛的情感经验能力,我们也将毫无能量整理这些,由情感意义外化出的物质东西。

基于对人心理,及生命健康的关注,请容许我向你推荐这一本探讨囤积的好书。这一本依然有着Phyllis干净俐落的文字力量,让我们能够自觉,并且决心改善自己的生活。你值得告别及割舍生命里过于沉重的负担,为自己的生命拥有新空间,找到新秩序,允许自己的生命,真的过得好!@

摘自 《囤积解密》方智出版社 提供

责任编辑:颜静莲

相关新闻
看别人过得都比自己好?小心坠入一个陷阱
为何两只脚的大小不一样? 哪只比较大?
研究:每天散步1小时或可延长寿命6小时
为什么洋芋片的包装中有那么多气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