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颇有名气的诗人萨都刺,字天赐。有一次,他写了一联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表现了对淅沥不止的阴雨和云霁之夜月朗风清中的钟声不同的感情。写景状物,意境别致,很为时人崇尚。可是,有一山东老人,对这联诗表示不以为然。萨都刺听说后,便特意前去拜访、求教。
老人对他说:“你这联诗写得固然有特色,但上半联有了一个‘闻’字,下半联却又用‘听’字,字虽不同,却共隐‘耳’意,不太妥贴。”
萨都刺听后,觉得老人说的很有道理,便问:“改什么字好呢?”老人答道:“唐朝人的诗里,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句子,把‘看’字借过来,不是很好吗?”把“闻”改做“看”,全联诗上句隐“眼”意,下句隐“耳”意;不但避免了重复,更符合诗的“工对”,而且一个“看”字,把耳闻的淅沥雨声,转化为斜雨横扫,山色朦胧的迷离景象。全诗两种境界,情景交融,声色互衬,形成鲜明的对比。
萨都刺沉思片刻后,非常叹服,急忙上前施礼,俯首拜老人为一字师。
一句诗 改六次
北宋诗人黄庭坚,有一次,他去南禅寺游览,面对落叶萧萧、寒蝉凄切的秋色,很怀念远在异地的好友裴仲谋,遂作了首抒怀的七律诗。
诗的三、四句是:“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抱一枝鸣。”他觉得第四句不理想,便把“抱”字改为“占”字。后来,他反复推敲,又相继改为“在”、“带”、“要”等字,最后改成“用”字。但诗人并未罢休,定稿时,索性将整句改为“残蝉犹占一枝鸣”了。
黄庭坚在为一本名为《敝帚集》的诗集定名时,先吟咏再三,自感汗颜,把稿子焚了三分之一,易名《帚尾集》。后来,他觉得剩下的诗还算有点诗味,这才把《帚尾集》复改为《敝帚集》。@*
责任编辑:梁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