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余夜读《文山全集》【过伶仃洋】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 句,偶有所感。此句发肺腑、惊天地、泣鬼神、传古今,感人至深,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余想此千古绝唱,绝非偶发壮语,必有来历,思之应源于杨公忠襄之事迹。天祥与杨公本为乡人,熟知其事迹,素仰其忠义,幼学时就曾面对杨公等诸位乡贤画像自语:“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时穷危难之时,和杨公境遇相同,共赴国难, 感同身受,故借杨公之事表心明志,情理当然,才有此震古铄今之语。忆昔余曾游金陵,吊公墓,未留词组。感杨公遭遇,慕杨公忠义,仰杨公高洁,怀古伤今,唏嘘涕泪,情不自己,故赋七律一首,略表晚生敬仰之心,同时向那些因坚持捍卫信仰和真理而被邪恶活摘器官的殉道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华夏英豪灿若星,
杨公壮烈少人凭。(1)
两行绝笔书忠义,
一颗丹心照汗青。(2)
拒色焚衣遵礼教,
修鸾补瓦获功名。(3)
雨花台侧残碑立,
翠柏苍松伴草茔。(4)
注1:杨公忠襄墓,即杨邦乂墓,杨邦乂英勇就义后,被宋室赐谥号“忠襄”,墓址在雨花台东岗“江南第二泉”后山。少人凭就是很少有人凭吊,很少有人评论,很少有人知道的意思,有为杨公抱不平之意。
注2:两行绝笔是指杨邦乂面对金人的威逼利诱,咬破手指,在衣襟上血书“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之句,以明心迹。一颗丹心是说杨邦乂最后惨遭金人剖腹挖心,以身殉国。
注3:“拒色焚衣”典自宋史。磘宋史《列传第二百六忠义二》记载,杨邦乂“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同舍欲隳其守,拉之出,托言故旧家,实娼馆也。邦乂初不疑,酒数行,娼女出,邦乂愕然,疾趋还舍,解其衣冠焚之,流涕自责”。就是说杨邦乂自幼品行端方,谨遵礼教,非礼无视。过去在郡里求学时,被同学托言是到故友家而被骗到娼馆,酒行了几遍后才知道真相,先是惊愕,后马上快步回到宿舍,脱下衣服帽子烧掉,痛哭流涕深深自责。
“修鸾补瓦”典自《二刻醒世恒言》。杨邦乂中了举人后,在天王庙里读书。因为年久雨漏,大殿佛像身上跨的一只青鸾的双翅掉了,邦乂想重接青鸾的双翅,但想到:若不修补大殿,不依旧会漏坏吗?盘算起来,自己独力难办,于是制了化缘册,做了一篇序文,先舍助十两银子,拿了缘簿,到各乡绅、各同年处去走了一转,化了些银两,修好了殿宇,接好了青鸾两翅。
第二年邦乂来京城参加会试。这一年的题目是“东宫出游上苑”,邦乂作了文章,作表时,写道:“丹穴呈祥,丹凤览辉丹陛”;有了上联,却再也对不出下句,思虑极苦,到快交卷时,仍然没有头绪。忽然见半天里,有一只青鸾叫了一声,飞过去了。邦乂心有所动,落笔写道:“青宫启瑞,青鸾翅接青霄”。写完后非常满意,果然,主考官对这两句也大加称赞,这一年杨邦乂中了第一,后人称之为“青鸾报恩”。(引自【正见网】)。
注4:杨公忠襄原建有祠堂、墓和碑,现祠堂已毁,仅存一土墓和三块历代所刻残碑。上书“杨邦乂剖心处”,“杨公忠襄剖心处”等字。
明代洪武元年(1368)二月十五日,朱元璋登城晚眺,问及金陵前代忠臣轶事。随臣刘基恭言相告,尤以南宋名吏杨邦乂的事迹最为壮烈。太祖听后感触良久,油然咏出〈褒忠诗〉∶“天地正气,古今一人。生而抗节,死不易心。”@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