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十字架与金婆罗──基督禅及其诗的证悟

文.图片提供/傅正明
font print 人气: 82
【字号】    
   标签: tags:

耶稣为人类殉难的十字架,是人生苦难的最著名的象征之一,同时是人类的愿景,或人类最终获得拯救的希望所在。相传佛祖拈花示众,手持的花朵是大梵天王率众敬献的金婆罗花,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从佛祖以心传心的法教中,我们也可以想到人生的苦谛,看到佛祖对待人生苦难的哲学心态和乐观精神。因此,十字架与金婆罗,可以作为所谓“基督禅”的象征的双璧。
[[4]]

佛陀拈花。(图片提供/傅正明)

沙漠教父与禅师之异同

沙漠教父:在圆柱上苦修三十七年的圣西蒙。(图片提供/傅正明)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天主教牧师威廉.乔史顿(William Johnston)出版了《基督禅:一种静修方式》(Christian Zen: A Way of Meditation)。一方面,作者以基督教神秘主义的眼光来解读禅宗,另一方面,他把《新约》视为类似禅宗公案的精神证悟之道。作者认为:“保罗说,‘没有犹太人和希腊人、奴隶和自由人,男性和女性之类的分别,因为你们都是基督中的一个。’这就是基督禅未来的发展。”该书引用的西班牙通灵者十字若望(John of the Cross)的两行诗,可以说是乔史顿心目中典型的基督禅诗:

寂静的音乐,独自鸣响的圣歌,
每天重开的点燃爱之蜡烛的晚餐。

此处“寂静的音乐”是上帝的音乐。美国作家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在小说《皮耶,或暧昧迷离》(Pierre; or, The Ambiguities)中说过:“寂静是上帝唯一的声音。”类似是话,在西方文学中不难发现。诸如此类的充满悖论的比较宗教的相互诠释和诗歌证悟,为读者展现了一道基督教揉合东方禅修的精神景观,启悟人们寻求真理,陶冶爱心。

另一个例子,也可以视为基督禅的典型诗作。戴迈乐(Anthony de Mello)是印度籍的耶稣会士和灵修大师,其灵修观融合基督信仰与东方生命哲学。在他的《鸟之歌》(The Song of the Bird,1984)中,作者把佛陀拈花微笑的故事生发成一首散文诗〈制造商标的人〉。他说:佛陀曾指着一朵花要他的弟子说些什么,一个发表了一篇演说,另一个写了一首诗,第三个打了一个比方。就渊博而言,一个胜过一个。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一言不发。戴迈乐把佛陀的三个弟子视为“制造商标的人”。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通病:“人生如酒。/每个人读到酒瓶上的商标,/却少有人品尝美酒”。与此类似的中国成语故事是“买椟还珠”,许多学基督教和佛教的人,都没有得到其教义之“珠”,即十字若望等虔诚信徒领略宣讲的大爱。

作为一种静修之道

由此可见,基督禅作为一种静修之道,与上帝的寂静和佛陀在某种情境中的无言密切相关。但是,基督禅诗歌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悖论:既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其文字必须以少胜多,以一总万。

在乔史顿和戴迈乐之前,美国诗人、天主教修道士托马斯.默顿(Thomas Merton)已经就基督教神秘主义、静修和禅的关系作过梳理。乔史顿引用了默顿逝世之前不久写给他的一封信,并且表示他们达成的共识是:禅宗和基督教都可以超越一切范畴和二元对立的观念。默顿在译著《沙漠的智慧》(The Wisdom of the Desert)中同样引用了保罗的教诲。《腓立比书》(2:5-7)的保罗告诫人们说:“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经文所谓“虚己”,意为“倒空自我”。默顿认为,修行此道的早期沙漠教父,即早期基督教徒中从闹市退隐沙漠的苦修隐士,与古代印度的瑜伽行者、中国和日本的禅师类似,他们看重的是空性证悟和破除我执。

像陀螺绕着渴念旋转

中国古代有悠久的隐士传统,却不乏以隐求显或谋求仕途的伪隐士。沙漠教父虽然也有沽名钓誉者,但大多是真隐士。他们往往捐赠自己的财物,救穷济世,然后远离钱财、权力和美女的诱惑,退隐独处,甘于寂寞淡泊,以隐证空,以隐求灵。更可贵的是,他们中的有些人,例如圣安东尼(St. Anthony),强调他们遵循基督教教义,退隐是为了更深入地与社会黑暗势力和自身的心理暗角争战,从而更亲近上帝。据Athanasius的《安东尼传》,圣安东尼说:“我们有可怕的狡猾的敌人──邪灵──我们与他们摔跤,如使徒所言,‘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以弗所书》(6:12)’”由此可见,这样的基督精神,与人间佛教弘扬的佛陀精神十分接近。

关于沙漠教父的修行,正如著名诗人W.H.奥登在〈冒险家〉一诗中描写的那样,“像陀螺绕着渴念旋转,/他们经由迂回之路走向干渴绝地;/在空无蓝天下的空无洞穴里/他们倒空自己像脏水一样的记忆。”

对于苦行的渴念

悖论的是,他们的渴念,并非佛家所否定的对声色之乐的渴念,而是对苦行的渴念。这种渴念,也可以借用默顿的〈赞美诗〉中的两行诗来诠释:“我陶醉于创世纪第六天的/浩瀚的旷野。”如我们所知,耶稣曾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可见旷野在耶稣生平中占有重要地位。默顿的诗,可以视为诗人对耶稣和沙漠教父的致敬、理解和仿效。

类似的是,庄子好比一棵独立荒野的大树。禅宗传入中国之后,往往庄禅合流并称。默顿在《庄子之道》中有一首描写庄子的诗,题为〈空舟〉,同样可以视为基督禅的典型之作,诗人写道:

谁能摆脱成就/摆脱荣名,屈身混迹于/大众之间?/……他抵达空无,没有名望,/因为他不审判一个人/也没人能审判他。/这是一个完人:/空是他的行舟。

“虚己”或“倒空自己”

由此可见,庄禅与沙漠教父的一大共同之处,是“虚己”或“倒空自己”,即佛家所说的证空。沙漠教父的苦修、禁欲,是仿效耶稣受难的轻度受难。较为重度的受难,是他们中的某些隐士,轻肉体,重灵魂,甚至自残。例如,为了保持警醒,有些隐士端坐于旗杆或圆柱之上,圣西蒙(St. Simeon)在一个圆柱上的弹丸之地坐了三十七年。教父奥力振(Origen)以字面意义解释经文而自我阉割,以实践“为天国的缘故自阉”(《马太福音》19:12)的要求。中国古代文人也有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传统,但目的不同,大多为的是以苦求荣的“学而优则仕”。对于这种极端的折磨肉体的苦修苦学,今天当然不宜仿效,默顿也是持否定态度的。在《独处思绪》(Thoughts in Solitude)中,默顿说:“假如一个人要活着,他的肉体、灵魂、大脑、心智、精神必须全部活着。”

与瑜伽行者和禅师相比,沙漠教父也许更像瑜伽行者中的苦修僧,或藏传佛教中的密宗修持者,例如密勒日巴那样长期在山洞中苦修的密宗上师。密勒日巴的证道歌无论与基督教诗歌还是禅诗,都有很大的可比性。

值得记取的是,《中阿含经》提出远离欲乐与苦行两个极端,作为修行的中道。换言之,灵与肉,不宜强行分开作为仇寇,而应当灵肉一体修持精进。@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传奇剧《暴风雨》,有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之誉。这一遗嘱在伦敦奥运会上再次被执行,刷新了它的现代意义。
  • 如何有节制地展示暴力,一直是作家和批评家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文身刑》中,卡夫卡始终没有让行刑在一个犯人的受刑过程中直接展示出来,而是由执刑官断断续续讲述的。
  • 包尔斯〈希腊奴隶〉雕像的默照禅,勃朗宁夫人名诗的话头禅,发出了人间佛教的最强音……
  • 故乡是一个人的诞生地,是婴幼的摇篮,是哺育童年和青春幻想的一方热土,是一个人今后无论走到哪里都难以忘怀的心理地图的中心。
  • 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个政治寓言。大寓言中套着许多小寓言,从中可以见出中国农民的苦难、坚韧和迫不得已的反抗。依照莫言2009年八月二十七日接受法国《新观察家》(Le Nouvel Observateur )记者采访时的说法,“主人公西门闹的转世轮回遭遇是一九四九年以来中国农民遭遇的写照。中国农民在四九年之后,完全被当作牛羊一样地对待:他们的处境在随后便每况愈下。”
  • 诗人以辛辣的讽刺笔法告诉我们:“遍身罗绮者”,实际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难免出丑弄怪,滑稽可笑。
  • 每年诺奖公布前,我都要重温几位热门入选人的作品,以便在颁奖之后写出中肯的评论。我每年重读特朗斯特罗默的重要诗歌时,往往随手重译、新译或写下读书笔记。但我从未发表译作和评论。
  • 在波斯大诗人奥玛•珈音的《鲁拜集》(即四行诗集)中,有一个著名的比喻:每个人像一顶帐篷一样,肉体是帐篷的支架和帆布,灵魂是帐篷里的人,灵肉一体的人是上帝造的,这个帐篷何时搭,何时拆,取决于上帝或天命,这就是人类的定命。
  •  赏月会她圆缺意, 听琴启我推敲诗。 婵娟老病应消恨, 来日新芽吐桂枝。
  • 二十世纪阿根廷著名作家和诗人博尔赫斯(JorgesLuisBorges),是一位只写小故事的大作家,以构思巧妙哲理深刻见长,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他的故事往往像迷宫一样令人寻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