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茶仙茶道

【文史】茶道经典《七碗茶歌》茶仙卢仝垂名

民国初年,北京名气茶楼今雨轩的门楹上有一付茶楹联,以数字三、七开联,引出茶史上茶圣和茶仙的典故:“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茶仙”卢仝和响当当的“茶圣”陆羽并现合一对儿,串联茶文化的丰采。

在茶文化古道中,陆羽和卢仝--唐代两位清高隐士的身影一再展现黄金光辉。陆羽写了三卷十节七千多言《茶经》,传下了中国古来到唐代最完整的实用茶书,被奉祀为“茶圣”、“茶神”;卢仝抒情抒志的诗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称《玉川泉歌》,俗称《七碗茶歌》,古今传诵不绝,还流传东瀛日本,“茶仙”卢仝遂在茶史名留千古。

寄情玉川 炼骨升华

卢仝是河南济源县人,祖籍范阳,性格高介、节操清亮,安贫喜爱读书,他的茶歌中以戏谑的笔法自称“肠中仅有五千卷”。他一生不愿入仕为官,追求精神的自由自在,在他的《忆金鹅山沈山人之二》一诗中,以对比的形式自况:“君爱炼药药欲成,我爱炼骨骨已清”,可以看到他重视内在生命的提升,把功成名就、生活的舒适抛到脑后。《唐才子传》卷五记载他志节清介,拒绝为官:“朝廷知其清介之节,凡两备礼征为谏议大夫,不起”。[1]

卢仝一生爱茶成癖,对茶、对泉水都很讲究,他自号“玉川子”表明隐居地点在玉川,也反映他饮茶极为讲究用水。据《济源县志》记载,他居济源县时,经常在“玉川泉”汲水烹茶。

七碗茶歌 古今传诵不绝

卢仝有《玉川子诗集》传世,他的诗风奇诡险怪,人称“卢仝体”,韩愈非常推赞。卢仝的诗作中,最为人推崇的莫过于《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就是俗称的《七碗茶歌》,从唐至今传诵不绝。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研扬,这首茶歌更是传唱广远。

先来看看《七碗茶歌》抒展的品茶情境:

一天太阳高晒卢仝还睡意浓厚,忽闻官府军将来敲门。军将是衔孟谏议[2] 之命送来书信。洁白的丝绢缄包上有三道封缄印,显然里中物是非常珍重、贵重。卢仝小心奕奕开了缄,白绢包着孟谏议的信柬和赠茶──圆形薄茶团、至珍阳羡贡茶三百片。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啊,百花未着先春时节,顾渚山上的阳羡茶抽出黄金芽,待到惊蛰一动早春一临,抢早春摘鲜、焙芳之后,旋即封裹起来。新采收的至精至好阳羡茶,只作贡茶之用,数量极为有限,只有至尊、王公贵族得享。至尊阳羡茶竟然到了野隐山人的家呢!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卢仝铭心感谢孟谏议寄新茶的厚谊!满心欢喜赶紧关起柴扉把俗客、俗事挡在门外,专注地烘茶、碾茶、煎茶。他玩赏着茶釜中的茶色、茶碗中的茶花。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诗人的逸兴提炼了煎茶的艺术之美。釜中轻沸的水声、水纹,宛如清风。二沸放入了茶叶,碧绿茶色在釜中天悠悠舒开宛如碧云轻展;三沸,茶花轻扬,白色茶沬旋又聚拢。看那轻轻、细细、白白的茶花的聚散,茶釜中浮光里多少清静雅致悠回沉潜。

七碗煎茶 七层境

赏玩煎茶的过程之后,接着就是分茶至茶碗,然后趁热即品。古今爱茶、品茶者都熟悉卢仝“七碗茶”: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喝好茶!在卢仝的七碗茶歌中,一碗接一碗,碗碗开新境--从物之境开始,最终达到神化之境:

一碗接物之境:润人喉吻,生津止渴,启开表面物之境。

两碗通情之境:破孤闷、安稳人的情绪,进到情之境。

三碗入心之境:深入肠里通创作思路,甘露涤虑发真照,贯通虚实入心之境。

四碗发气之境:发轻汗醒神,化解平生胸中块垒,消郁荡昏邪,达到了气之境。

五碗溶入炼之境:深入清澈、转化肌骨,溶入炼之境。

六碗上升仙之境:通仙灵,突破了常人肉体空间之局限,昇上仙之境。

七碗神入化之境:两腋习习风生,乘风上蓬莱,神入化境。

卢仝的七碗茶饮,从物之境、情之境、心之境、气之境、炼之境、仙之境而升华入化之境。这七层饮茶境界的递进、提升,远远超过古人与时人的体悟,让其后的文人雅士、茶人茶家,望春风、凝碧云,流连茶世界而尘俗两忘。

喜阳羡茶 忧苍生受辛苦

卢仝为何煮茶七碗?陆羽《茶经》中提倡的煎茶,以一釜煎五碗趁热喝最为合适。卢仝得到孟谏议馈赠的阳羡茶,以一釜煎出七碗,碗碗精纯妙绝,让他酣畅淋漓达到玄妙化境,也铭记了阳羡茶之芳香甘辣后劲醇厚!

阳羡茶(紫笋茶)的确是芳香甘辣醇厚,陆羽在采尝之后,推荐作为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顾渚贡烘”成了朝廷设置的第一个贡茶专区。

好茶要求条件严苛,官府连帖催促贡茶,茶工们朝饥暮匐,凌丹崖掇灵芽,拂晓前触露不停采。制好茶后,吴中顾山贡烘区上贡到京都长安,路迢迢四千里哪!要奉贡奔赴宫中清明宴,片刻也不得息,谁见劳与苦?[3] 百姓劳役的苦楚卢仝看到了: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饮茶触怀,他上到蓬莱神山为他们请命,希望透过谏议大夫谏政上达朝廷尊听,让茶工能得到苏息。这样的忧生民之忧的胸怀,更凸出了《七碗茶歌》的史诗高度。

《七碗茶歌》 不朽的范式

平易近人的茶诗--《七碗茶歌》,影响深阔。茶文化学家推崇《七碗茶歌》提升了茶文化的精神境界,与陆羽《茶经》共戴茶坛桂冠。茶俗史家从《七碗茶歌》中采撷中唐时期制茶、饮茶的文化。茶人、茶家喜爱《七碗茶歌》揭示的饮茶美妙境界。

《七碗茶歌》开展了后人吟诗、艺术创作的泉源。例如宋朝诗家,苏轼咏叹:“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范仲淹比赞:“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梅尧臣赞叹:“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亦欲清风生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

宋末画家钱选以《七碗茶歌》的意境创作了《卢仝烹茶图》,明代画家丁云鹏又作了《玉川烹茶图》,这些艺术名作,都是延展了卢仝《七碗茶歌》的艺术元素,增添、丰硕了文化艺术的内涵和厚度。

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七碗茶歌》,成了一种茶家标竿、文化经典,在各种文化范畴与人生层面中,成了一种不朽的范式。

-注-

[1] 卢仝清介不俗的一生仅仅跨度了四十年,一般认为卢仝死于大和九年(公元835年)11月20日,受到“甘露之变”祸连殉命。当日,卢仝在长安留宿宰相兼江南榷茶使王涯家中,被宦官误捕遇害莫名殉命。据贾岛〈哭卢仝〉句:“平生四十年,唯着白布衣。”可知他死时年仅四十岁左右。

[2] 孟姓谏议大夫,名字不详。谏议大夫在唐代仅是正五品,但可“讽朝政之得失,谏皇帝之功过”。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升正四品下,分置左、右,各四员,分隶门下、中书两省,掌谏议得失,侍从赞相。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罢左、右之名,只称谏议大夫。

[3] 贡烘征调雇用众多的劳役,且年年贡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贞元(唐德宗年号)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并且规定茶,须赶上皇宫“清明宴”,如果制作不精或运送不及,都要治罪的。

@#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