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雁门古塞烽烟净 杨家忠义满乾坤
吕中说:燕蓟不收则河北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这句话道出了终始北宋的大患。中原人忘不了,没有了燕云十六州的屏障,契丹人的铁骑曾长驱而入,直捣彼时仍是后晋都城的开封,而他们撤去时,所过之处尽为赤地,劫掠无遗。半个世纪过去后,中原已是大宋天下,但辽人窥觑中原之心却一刻未忘,此外,大夏国亦雄起西北。然而无论是辽人或是西夏人都没能再卷土重来,盖因天祐大宋,遂有杨家将满门忠烈,世代守卫边疆,是为中原之藩篱。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朝大军围太原、破北汉,宋太祖一统中原的遗志终于在太宗朝完成,同时完成的,还有一件对于大宋朝有着深远意义的大事——杨继业归宋。
杨继业,即是我们所熟知的北宋杨家将第一代杨无敌,又名杨业。北汉国主刘继元降宋后,北汉大将杨业仍据城苦战。宋太宗素知杨业骁勇无匹,遂使刘继元劝杨业归宋。杨业见国主已降,知北汉气数已终,向北面拜了又拜,大恸而哭,释甲来归。从此杨业率领着杨家将们肩负起抵御辽夏、保卫大宋的使命,而杨家将的事迹则与北宋共始终。
杨业归宋,拜代州刺使,在抵御辽人的战场上,屡屡建功。特别是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的雁门关之役中,杨业率兵数百,大破辽兵十万,获铠甲革马甚众,真如天纵神兵。雁门大捷之后,辽人每见杨家旌旗,即相呼引去。然而杨业的英勇善战却遭致主将潘美的妒忌。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再度举兵伐辽,史称雍熙北征。大军兵分三路,西路军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在杨业的率领下,西路军连克云、应、寰、朔数州,不过这些功劳却都归于潘美名下。是年五月,宋军失利,杨业护送云、应、寰、朔州的吏民向内地转移。潘美逼迫杨业冒险迎敌,置之必败之地。杨业在陈家谷全军覆没,身被数十创,仍与敌力战,最后堕马被擒,这一场战争中,杨业之子杨延玉亦战死疆场。杨业仰天叹息道:“皇上待我甚厚,我期望以讨伐辽兵捍卫边疆作为报答,如今却为奸臣所迫,以致王师败绩,还有何面目求活于世呢”于是一连三日不食,守节而死。
杨业战没的噩耗传入朝中,宋太宗痛惜下诏曰:“故云州观察使杨业,⋯⋯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于是追赠杨业太尉大同军节度,以旌遗忠。而杨业的威名与忠义亦赢得辽人的崇敬,辽朝在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正如苏颂所说“威信仇方名不灭” 。
当杨业殁后,在宋辽边境上,杨家将中最为耀眼的人物杨延昭一夫当关,威振朔方。
杨延昭,本名杨延朗。史载延昭自幼沉默寡言,儿时常以布置军阵为戏。杨业常对人说“此儿类我”,于是每次出征,都会带上杨延昭随行。从耳熏目濡,到沙场历练,杨延昭青年之时即与其父具有威名。辽人有占星者,见南斗六星之将星明耀朗澈,认为必是杨延昭命应将星,遂呼之为六朗。消息不径而走,人口相传,时日既久,“六朗”遂成“六郎”。 杨延昭不仅智勇善战,号令严明,每迎敌必身先士卒,立功必让功于下,朝庭奉赐皆以犒赏军士,与士卒同甘共苦,人人皆愿为之效死。他率领的杨家将成为辽人无法逾越的天设之险。
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辽主趁宋帝初立,大举二十万辽兵卷土重来。九月辽兵围遂城,杨延昭奉命前去救援。彼时城中守军不满三千,面对如黑云压城的辽兵,宋军岌岌可危。杨延昭发动城中军民,披甲执械,轮流守城。任辽兵矢如雨集,石炮连发,小小遂城固若金汤。想来,六郎忠勇上感昊天,彼时正值十月,天气尚不大寒,却一夕间气温骤降,人几堕指。杨延昭下令城中军民汲水浇城,遂城一夜之间成了冰城,坚滑不可上,辽兵只得放弃攻城,改道而行。杨延昭趁辽兵士气大沮退转之际,开城出战。辽兵阵脚大乱,大败而逃。
遂城败绩,辽人并不甘心。公元1001年的冬天,契丹人再次南侵,杨延昭于羊山之西预设伏兵,自己则率兵自北掩击辽军,且战且退。一直退到羊山之西,伏兵大出,杀将覆军,是役大捷。不过,与杨业一样,延昭的忠勇却也不免招嫉于宵小。宋真宗就曾对宰相说:“杨延昭以忠勇自效。朝中嫉之者甚众,朕力为保护,直至今日。”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人第九次大举南下,这一次,不仅辽国萧太后亲来督战,宋真宗亦御驾亲临。两国在澶州城摆下决战阵势,彼时朝中大臣多有俱辽者,杨延昭却力排众议,坚决主战。他上书真宗,指出“契丹屯兵澶渊,去国千里,人马俱乏,虽然人数众多,却是易败之师”。又表示“愿带兵迎击契丹,断其要路,不但敌众可歼,连幽、易诸州,亦可袭而取之”。然而,杨延昭的奏书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延昭不想贻误战机,自行带兵追击,抵辽境,破古城,斩获甚众。虽然宋真宗最后还是决定与辽人议和,虽然杨延昭收复燕云的远志未能实现,然而,杨家将的坚不可摧亦使辽国萧太后清醒地意识到,辽人入主中原只是一个迷梦罢了,与其与宋为敌,不如定盟议和。是年冬天,宋辽定下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杨家将为大宋朝开辟了一段承平岁月。
辽人退去,杨六郎身披战甲登戍楼而北望,威然如南斗将星闪耀在深遂的高穹之上。而他的身后,则是大宋的江山,万姓的子民,承平的岁月,还有那一段令后世称羡的富庶而文明的时代。#
责任编辑:李婧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