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9月3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许秩维台北30日电)民国38年政府迁台至今,台湾的大学数量从个位数增到160多所,却面临质量失衡、资源排挤等问题,加上少子化冲击,终于让教育部决定力行减校。
民国38年政府迁台之初,台湾只有1所大学(国立台湾大学)和3所独立学院(1所工学院,1所农学院和1所师范学院)。
民国70年代前,由于政策未开放私人兴办大学,加上公立大学增设也不多,因此大专院校数量不到30所,呈现缓步成长。
但民国70年代后,政府为平衡城乡差距及特殊学术领域的发展(如体育、艺术等),开始大量增设公立大学,并开放私立大专校院设立申请,因此私人资源开始投入兴学行列,到民国80年左右,大专院校数量已有约50所。
民国83年,民间教改团体成立410教改联盟并发起游行,其中一项诉求就是广设高中大学,因此同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前中央研究院长李远哲担任召集人,开始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民间兴学等政策。
受到教育改革的影响,加上许多私立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私立大学也快速成长,到民国88年,大专院校数量首度突破100所,到了民国96年,台湾大专院校更超过160所。
但在大学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却衍生不少问题。由于学校数和学生人数都快速成长,促使高等教育机会普及,也让原本的大学定位,从菁英教育逐渐走向普及教育。
大学数量增加,让更多人能接受大学教育,却也开始出现质量失衡的状况,例如大学联招录取率开始逐年攀升,最高录取率曾达9成7,但录取标准却逐年降低,民国97年曾出现8分可上大学的低标,受到外界批评,因此大学招生委员会联合会之后也订定最低登记门槛。
而大学数量的增加,也影响资源的分配。由于公立学校预算多由政府编列,私立学校则依赖学生的学杂费,但学杂费标准却是由政府来订定,因此公私立学校之间,学生负担的学费和获得的教育资源有仍有不少差距。
近几年景气不佳,物价指数持续上升,但学杂费调整却受到限制,而政府的预算获奖补助款也有限,学校必须自筹财源,不少大学在经营上格外辛苦,加上少子化的冲击,今年已有2所大学宣布退场。
曾任大学校长的教育部长吴思华,对少子化的冲击感受更深。他表示,少子化冲击,大学势必有招生不足问题,因此希望在5年内将大专院校数量从160所左右减到100所以下,预计年底提出方案,希望在确保学生与教师权益前提下,让大学有更多其他发展空间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