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4年09月04日讯】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盛世明君。自公元626年9月4日(八月初九甲子日)登基后,唐太宗率领臣民开创了震烁古今的盛世天朝,史称“贞观之治”。大唐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唐太宗也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
唐太宗的文治武功、超群智慧和宽广胸怀一直被后世赞叹。太宗在位二十三年,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天下太平,可谓德被四海。正史对大唐盛世的记载汗牛充栋,各类野史更是口耳相传、千年不衰。
作为现代人观念中的成功者,唐太宗缔造的辉煌,是否仅因为他超人的韬略和拥有一群忠心的文臣武将呢?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即是说,要做成任何一件大事,要有天时、地利、人和,而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天命。
降生之时 祥瑞临门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对唐太宗的出生,《旧唐书》这样记载:“李世民,高祖第二子。母皇后窦氏。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公元599年),生于武功之别馆。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意思是,唐太宗出生时,有二龙在房门外盘桓了三日才离开。
太宗四岁时,有一个书生自称会看相,拜见高祖李渊说:“您是贵人,还有贵子。”见到太宗后又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高祖怕走露天机,马上派人追杀那个书生,但此人已经不知去向。高祖方知此乃神人,深信其言,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太宗起名“世民”。
平定隋乱 一统天下
隋朝末年,隋炀帝穷奢极侈、荒淫无度,致民不聊生;一时天下大乱,豪杰四起。李世民广交英雄豪杰,他对身为太原留守的父亲李渊道:“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在其劝说下,李渊在太原兴兵反隋。
李世民率兵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终于在公元618年创立大唐基业。
此后,李世民率兵讨伐各割据势力:先败薛仁皋于浅水源,再平刘武周定西北边域,又挫窦建德和王世充于虎牢;接着,率兵讨伐刘黑闼,打赢了最后一战,在七年内统一天下。唐军被人们誉为仁义之师,所到之处,老百姓都箪食壶浆夹道欢迎。
顺天意承继大统
大唐建立后,李世民因在征战中屡建功勋而威望日增,引起太子李建成与皇弟李元吉的妒嫉。他们串通高祖的爱妃尹德妃、张婕妤搬弄谣言,加害秦王。李世民屡遭诽谤,李渊也渐渐对他起了猜疑。不久,李世民被削去兵权、调离京城,随后又被东派西遣转战不止。
李建成曾深夜召李世民到东宫饮酒,在酒里下了毒药。李世民喝了毒酒,吐血数升,被叔父淮安王李神通扶回到西宫秦府。正赶上神医孙思邈仙游到长安,及时给秦王服了仙丹灵药,令其起死回生,救了他的命。
李建成和李元吉再次密谋除掉李世民。太子身边的王晊听到阴谋,连忙告诉李世民。李世民把这件事告诉了长孙无忌等心腹。众人力劝世民先下手为强,武力解决建成、元吉,为国除害。世民叹曰:“骨肉相残,古今大恶。我当然知道祸在朝夕。咱们还是等他们先动手,再后发制人,拿下他们,如何?”久经沙场的秦王,面临生命危险,变得如此优柔寡断。看得出他真是不想走这条路。
秦府众将痛陈利害,力主先发制人。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人甚至威胁,如果秦王再不动手,他们就要逃命而去。秦王反复思考后,听从众人的意愿,为出兵制服建成、元吉等人做出了周密部署。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秦府多位文武官员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建成、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在玄武门遭遇埋伏,被秦王带领部将尉迟敬德等诛杀,史称“玄武门之变”。
在“玄武门之变”前几日,即武德九年六月初一,有太白金星于白天划过长空,据《旧唐书•天文志》的说法,金星白昼划过长空是变天(皇权变更)的预兆。六月初三(626年7月1日),金星再次于白天划过长空,太史令傅奕向李渊呈送密奏,称:“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如此看来,“玄武门”也是太宗的宿命,无法避免。太宗尊天意行事,上顺天时,下夺地利,中占人和。
为君之道 先存百姓
唐太宗即位后,常常将隋亡于暴政引为鉴戒,他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郑公谏录•卷四》)太宗这样阐述君王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境界:“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人。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此乃君之体也。”(《帝范•君体》)
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篇》)即他认为,皇帝的忧患不是来自于外面,而在于自身。皇帝欲望多花费就高,人民赋税就重,民众因此十分愁苦,国家就危险,皇帝也就当不成了。
贞观二年(628年),关内地区发生旱灾与饥荒,有很多百姓卖掉子女来换取衣服和食物,唐太宗不仅下令开仓济民,而且将皇家仓库中的金银丝绸拿出来,替灾民赎回小孩,还给他们的父母。他在诏书中说:“如果能让年成丰收,天下平安,即使把灾祸移到我的身上也甘心情愿。”不久天降大雨,缓解了旱情,百姓都很高兴。
这一年还发生了严重蝗灾,唐太宗在举行祭天仪式后,就拿起几只蝗虫吞食了下去,说:“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我宁愿蝗虫吃我的肺肠,却不要吃百姓的庄稼呀)!”经过这次乞天祷神之后,蝗灾立即消失了。
以人为镜 虚心纳谏
唐太宗认为:“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鼓励臣下进谏。
魏徵虽然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僚属,唐太宗不计前嫌,任为谏官,允许他直接询问政事得失,而且信任有加。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太宗均虚心纳谏、择善而从。魏徵死后,他伤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打算大兴土木,兴建洛阳干阳殿。给事中张玄素说,在国家还未恢复元气的时候,这样做的过失比隋炀帝还大,甚至会得到同桀、纣一样的下场。对如此尖锐的言辞,唐太宗不但不生气还接受了他的意见。
在民间选拔官员时,发现有一些假冒的人,太宗打算按照已经发布的命令处死他们。兵部郎中戴胄劝谏说,按照法律应该处以流放。太宗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从而使我失去信誉吗?”戴胄说,“皇帝的命令是出于一时的喜怒而下达的,而法律是国家公布的用来取信于天下的。”太宗说,“你能这样执法,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敬天畏民 恭身自省
太宗对群臣说,“人家说皇帝地位尊贵,什么都不怕。我不是这样,我上畏惧苍天的审视,下害怕群臣仰望,兢兢业业,还怕不符合天意和民众的愿望。”
当时,大将党仁弘因贪污被告发,大理寺依法判处死刑。唐太宗觉得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舍不得杀他,于是便下旨取消大理寺的判决,改为流放边疆。事后,唐太宗心里很不安,觉得自己感情用事,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很不应该。于是他把大臣们召到金殿,沉重地向大臣检讨说:“国家的法律,皇帝应该带头执行,而不能出于私念,不受法律制约,失信于民。我袒护党仁弘,实在是以私心乱国法啊。”
于是,唐太宗写了一道《罪己诏》,检讨自己“在处理党仁弘这件事上,有三大过错:一是知人不明,错用了党仁弘;二是以私乱法,包庇了党仁弘;三是奖罚不明,处理得不公正”。唐太宗向大臣宣读后,下令立即将他的《罪己诏》向全国臣民公布。
晚年时,太宗反省自己一生,写了《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并训诫道:“你应当以古代先哲圣王为师,像我这样不足以效法。我即位以来,过失之处不少,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雕无论多远也要罗致来,游幸四方,使各地供给烦劳,这些都是我的大过失,千万不要认为正确而效法。”
推崇佛法正信
唐太宗不仅是一位爱民如子的明君,更是一位推崇佛法正信的皇帝。
唐贞观二年(628年)三月间,太宗皇帝念及当初平定天下时战场上死亡的人数太多,内心颇为不安,故而将他的御服布施各寺诸僧,并且礼忏超度。太宗在诏书中说:“朕之所服衣物,并充檀舍(舍施)。冀三途之难,因斯解脱;万劫之苦,借此弘济;灭怨障之心,趣菩提之道。”
贞观二年(628年),太宗皇帝诏玄琬法师入宫,为妃嫔及皇太子诸王等传授佛教的菩萨戒。太宗皇帝对玄琬法师颇为敬重;在自己所撰疏文中,也自称为受了菩萨戒的佛弟子,发愿“早登正觉”。
唐太宗于贞观十五年(641年)答应吐蕃松赞干布的请求,从宗室中选文成公主与之联姻。文成公主带入佛经、佛像等,佛法始入西藏。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间,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返抵国门;二月间,玄奘法师就受到太宗的召见。太宗对玄奘法师非常仰慕,与之“谈叙时俗,从卯到酉(早上五时到晚七时)不觉时延”。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宗又到坊州的玉华宫召见了玄奘法师。太宗亲自阅览玄奘翻译的佛经后,对侍臣们说:“佛法广大,犹瞻天瞰海,莫测高深。”
正是太宗对佛教的信仰及扶持政策,使得为官的信奉佛教、深明因果而勤于政治、廉洁奉公,对民众轻徭薄赋,令其休养生息。朝野上下政治清明,民风淳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八方来朝。
去奢省费 发展生产
唐太宗深感“民少吏多”弊端很多,便裁撤机构,全国县市减少一半,州府减少三分之一,朝廷文武官员裁了四分之三,只剩下六百四十三人。如此大动作并没有引起任何社会动荡和不安。
太宗认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他也深知人民为盗乃是因为“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因此他十分注意发展生产,不夺农时;即位后,遣散宫女三千余人以节省国用,又下令停止各地珍贡,使百姓安居乐业。
他又招抚流亡回乡,百姓自此安心生产,唐朝的经济也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当时社会之安定,“商旅野次,无复盗贼”,“马牛布野,外户不闭”,“风调雨顺,年登丰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
天可汗
唐太宗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使得初唐国势强大得惊人。这一时期亦风调雨顺,农业每年大丰收。每逢节日,皆有君、臣、民同乐的庆典,民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囹圄常空,天下大治。
当此之时,各国臣服,大唐边境一派安定,天下人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大唐是当时世界唯一的文明最为强盛的大一统帝国,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各地民商来往不断,是天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唐朝政府还设立了流所,开放边境和关口,极尽吸收外来文化和物质文明。这种盛世气象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
公元649年,唐太宗崩于含风殿,终年五十二岁,尊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太宗一生勤奋亲民,文韬武略,英勇过人,既有创业之能又有守业之才,确为“千古一帝”。后有明代史学家朱翌赞太宗曰:“自三代以下,创业守文之君,兼之者为唐太宗,汉之文、景、武、宣,皆不及也。”
责任编辑:郑孝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