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锣鼓.意象台湾”郑善禧创作展
台湾文化总会举办的“巨椽”系列邀请展,意在突显中华文化在台湾之创新风貌,彰显台湾当代杰出艺术家的毕生成就与传承之功,并借此向艺术家致上最高敬意。8月29日(五)至10月19日(日),文化总会特别邀请“文人水墨白话化”的重要代表-郑善禧先生,举办“草地锣鼓‧意像台湾-郑善禧创作展”。
郑善禧先生1932年生于福建漳州,自小喜爱色彩浓艳、线条流畅的民俗艺术,常在空暇时到戏台、庙宇观看匠师雕神像、漆门神,为之后的乡土风格打下了基础。1950年来台后考取台南师范学校首届美术师范科,1957年进入师大美术系,对于每位老师的传授,无不勤慎学习。“溥心畬说‘要读书’,我至今仍在读书;林玉山说‘要写生’,我至今不忘写生;廖继春说‘要用色’,我至今仍在用色。”这些教诲郑善禧仍铭记在心。任教于台中师专时期,白天忙于教务,晚上仍勤勉作画,连续获得六次全省性美展比赛国画组第一名。1977年任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1991年自师大退休,1996年荣获国家文艺奖,至今仍创作不缀。
释文﹕“野柳风光 甲午二零一四春加题 国画山水画中之皴法研究 李教授霖灿所着也 戴在故宫季刊八卷二期 内容精祥 独于骷髅皴以芥子园画谱无图相 谓得俟专家指点再作解释 末后郑重再叙 曾于卡美儿请教大风堂 大师云末通此法 但曾见溥老为之 问之寒玉堂传人或有知之者 是此骷髅皴法之奥妙 画道之难求也 亦足令人困矣 迩来师大几届毕业美展时见同学有野柳或佳洛水写生画 石头孔洞斑斑若豹文 余此画实效其所为者 是此豹文皴 可通近古之所谓骷髅皴者 余不自知也 万像出之于自然 笔法应之于心手 余但力行以致之 李教授开章明义云 山石纹理 笔墨组合 即此八字备矣尽矣 任何皴法莫不归乎此 至于骷髅皴耶 鬼面皴耶 乃至于此 于杜撰之豹文皴 似皆可以不必究矣 未知宜否 高明者有以教之 六十九年冬 善禧画并书 善禧写此 自名之为豹文皴如何 西历一九八零年十二月耶诞后一日于稻江”
释文﹕“南安先贤 明赐姓延平郡王郑成功 甲戌之夏于台北读史重修图稿 族末 善禧恭制 三百年来台湾各地大小寺庙 普遍崇祀奉为开台尊王 香火鼎盛俎豆千秋 郑王昔日复台岛 首登鲲鯓鹿耳门 回首已将四百载 代代子孙礼延平 游台南安平鹿耳门妈祖庙题句 公历二零一四年 甲午仲夏 善禧在林口”
郑善禧的创作题材多变,尤其喜爱写生。在师大求学与出国时,受到西洋绘画色彩的冲击,引领他突破传统水墨与黑白藩篱。由于经常出入山林,他发现台湾山形地貌与中国大陆有明显的差异,更非传统国画的纸上云烟。郑善禧于是将身历其境的亲身感受,画出了浑圆不峻、葱青翠绿的“台湾山”,画出了台湾风味的中国画。除了山水画之外,郑善禧师法齐白石,将民间艺术融入画作当中,手上所画,皆是眼前所见、生活感受,所以画风景、花鸟、走兽外,更画人物、布偶带戏偶,甚至日用器物、卡通玩偶皆可入画,趣味横生,雅俗一体。
“草地锣鼓声朗爽 台湾所演的歌仔戏 在闽南故乡叫做子弟戏 于昔台湾开荒垦殖初期 遍地草莱 是以乡下普称谓草地 村人时有谢神庙会 唱露天野台戏 则锣鼓喧天 震撼山岳 实质热闹有余 精雅未必 草地人一向认为欢喜就好 并无侈求 酬神娱众 通洽天人 情调朴实 气势豪雄 乐而不靡 余生于福建漳州龙溪县 亦台湾先民之原乡 自度平生写字作画 一应创作表现 不过类乎草地锣鼓 抒述野民心怀 可谓道地台湾乡野意味 草地格调耳 岁庚寅元月 以客岁暮冬在闻名画廊案头余纸写此草本 颇觉有我心意之记述在 因又重抄以自存之 郑善禧 借重子恺先生漫画 锣鼓响 以填余白亦合文意”
郑善禧融合民间艺术与人文画风,使他的作品既有民间的华丽也有古朴雅致的文人风骨,本次展出郑善禧先生各时期别具特色的作品,无事无物不能入画,跨雅俗的边界,体现质朴融通美学,为台湾的乡土风情留下具有草根味的纪录。
画展自八月二十九日起至十月十九日于中华文化总会一楼文化空间展出,欢迎爱好文艺者前往欣赏。
展览讯息﹕
“草地锣鼓.意象台湾”郑善禧创作展
时间﹕2014/ 8/ 29—10/ 19; 9﹕30—18﹕00
地点﹕中华文化总会 台北市重庆南路二段15号
责任编辑: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