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人品端正的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东晋时伟大书法家,后人称为“书圣”。其字飘逸而端庄、真率而蕴藉,自然生姿,又给人以静美之感,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从小就喜欢写字,七岁时字就写得很端正了,十二岁时在他父亲的藏书中发现有前人写的《笔论》,便悄悄地拿出来认真阅读。他父亲发觉后,恐他看不懂,就对他说:“等你长大了,我会给你看的。”
书法着重人品
王羲之跪拜说:“现在就让孩儿看这书,教孩儿书法吧!”他父亲高兴地说:“好吧!你一定要记住学书法不仅仅局限于笔端纸墨之间,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写字与做人的学问。只有人品高尚,书法才能超凡入圣。”
王羲之牢记父亲教导,日夜阅读各种经书和《笔论》,勤学苦练,因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他做人诚实、举止稳重,书法上博采众长,兼善隶、正、行、草各体,尤善隶书。
得到老人指点
相传王羲之有一次来到了神奇秀丽的天台山,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但他对自己所写的字还不满足。忽见来了一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的对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王羲之说:“那里!笔力不足,请您多多指教。”
老人拿起笔写了一个“永”字,说:“我看你志坚心诚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把这个‘永’字写好,书法的真功夫就在其中。”老人给他一笔一笔讲解笔画和架子结构,并告诉他写字要净心,要永远保持高洁的心境。
王羲之顿觉心明眼亮,连连拜谢先生教诲之恩,再看时,老人已飘然离去。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传来:“卿的书法感动我,我乃天台白云……”王羲之得白云先生指教后,练字更加勤奋,就住在岩洞里静心抄写道经《黄庭经》,这是一部道家修道之书,他的书法笔势也更加开放俊明、结构严谨。
入木三分由来
一次,晋元帝要到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匠雕刻。工匠在雕刻时非常惊奇,字迹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众人赞叹说:“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成语“入木三分”即源于此。)王羲之因才华出众,被朝廷任命担任过刺史、右军将军等。
他淡泊名利、爱民如子,到任会稽郡守时,正值当地遭受旱灾,他先行开仓赈饥,救助百姓,然后详细列灾情上报,多次上书要求减免赋役,为民请命。虽身为地方官,但对国家政治弊端和百姓宿愿的大事,每每直言上谏,因此而触怒权贵,他毅然辞官不做,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性格以骨鲠称
王羲之始终保持质朴的本色,虔心信道、修道,他的美文妙笔〈兰亭序〉、〈十七帖〉等,堪为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灿烂的瑰宝。他以纯正的心感受天地造化自然万物之美,探索宇宙的深奥精微,印证到书艺上,在《书断》中说:“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王羲之书品亦如人品,清秀超逸、精妙绝伦。唐太宗李世民评价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称其性格“以骨鲠称”,骨鲠意即耿直、正直,并亲笔撰写《王羲之传论》,提倡天下学习他的字体,尤其隶书。
王羲之身处乱世,能够坚守信仰和节操,不事权贵,人们认识王羲之的书法之美,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作为文人应具有的正气和风骨。◇
责任编辑: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