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陈母严正 杖打太守不留情
一、刘氏替夫带兵、民御敌
南北朝时,北魏的苟金龙,守卫着梓潼这个地方,同时兼管一些边防事务。梁朝皇帝派兵前来围攻,当时,苟金龙正卧病在床,众人都感觉处境危险,心里十分惊慌。苟金龙的妻子刘氏,是个巾帼英雄,在这危难时刻,她镇定地率领城里百姓,帮助士兵,修理武器,大家同仇敌忾,一夜就全修好了。兵、民齐心合力,与敌人激战了一百余天,兵士们死伤过半,边关守城副官,见大势已去,暗地里阴谋造反,刘氏发现后,便把他杀了。
刘氏与将士们同甘苦、共患难,衣服不够,就分衣服穿;短缺粮食,就节减食物吃。大家手挽手,心连心,下定决心要打跑敌人。
当时边关的水井,修在外城,不久,外城被敌军攻陷,城里断了水源,人人渴得要命。刘氏怕出动乱,便召集全城老幼,告诉他们要忠于国家,保持节操,并率领众人,一起祷告上天,没有多久,大雨果然倾盆而下,有水可饮。全城人心,更加巩固了。说也巧,很快益州的援兵就来了,敌人的包围,很快就得到解除。
百姓们都感激地说:这全赖了刘氏的功劳啊!
二、徐贤妃之奇
唐朝时代,有个徐贤妃,大家都说她是个奇人:徐贤妃刚出生五个月,就会说话;四岁时,能背诵《论语》、《毛诗》;八岁就能写文章,喜欢读各种经史,总是手不释卷。
贞观年间,她被选进后宫,做了充容(女官名)。每次皇帝命令写诗文、诰命、诏书等,徐贤妃总是信手拿起笔来,一挥而就,且文辞华美,很得皇帝欢喜。
唐太宗晚年,频起征伐、广修宫殿。徐贤妃见情况如此,就上了一封奏疏,去劝谏,她说话含蓄,虽是进谏,但处处表现出对皇上的一片忠诚。晚年有些固执的太宗读了,竟也采纳了她的意见,停止了修造宫殿和开疆辟土。
太宗死后,徐贤妃又悲伤、又思念,大病一场,送饭给她也不吃,送药给她也不喝。她含着泪对人说:“皇上待我恩重如山,真希望我能变成陵园墓道旁守墓的狗马,和它们一起永远侍奉他,我就心满意足了。”说也奇,讲完这话,不久她便去世了,年仅二十四岁。
历史上有个长孙皇后,因善于劝谏,辅佐太宗,而名誉宫廷。她去世后,太宗以为此后再也听不到正直的话语,而难过万分。没想继承皇后的,马上又出来这一位徐贤妃。徐贤妃在给太宗的奏疏中写道:“守住基业,又能长保到底,就是圣人也很难做得到。事业辉煌时,人很容易就骄傲自满了,但我希望皇上能保持谦虚。一般的人,做事都是开头做得好,但很难坚持到最后。我是多么希望皇上能够做到这一点啊!”这一席话,发自肺腑,句句是真,实在是千古不变之名言啊!
三、许氏一言兴邦
唐朝时,钟绍京做了饲养禽兽的皇家宫苑的总监管。当时有个姓韦的皇戚作乱,朝廷的临淄王,便与钟绍京,约定一起去杀掉韦氏。约定的日期到了,临淄王连夜带人进入宫苑,来到双方约好的公堂见面。
这时,钟绍京却打起了退堂鼓,想到一旦事情失败,自己肯定性命不保,于是开始反悔起来,想不去会合。他的妻子许氏,知道后,严肃地对他说:“不顾性命以身殉国的人,神灵一定会暗中帮助他的。况且,你本是策划的人,这一点早已确定,今天即使你不参与,一旦事情败露,你哪里又能免得了罪呢!”
钟绍京听了这话后,幡然醒悟,赶紧跑去拜见临淄王,然后带领园丁和丁匠二百余人,手里拿着斧头和锯子,追随临淄王进了宫,当夜就杀死了韦氏和他的同党,拥立相王李旦,做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唐睿宗皇帝。
事局平定后,因作战有功,钟绍京被升做中书侍郎(中书侍郎:古代设“三省六部”的官吏系统,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的长官称中书令。中书令的副职称“中书侍郎”),参与商议机要事务。后来还被封了爵,做了越国公。
做事,如果意志不坚定,每遇生死关头,就会瞻前顾后,犹疑不决。假设没有妻子许氏,用话来激发他,钟绍京本人固然难免于一死,而韦氏作乱,恐怕也未必能够肃清。一言可以兴旺国家,一言也可以丧亡国家,坚定正确的话语,真是非常的重要呀!
四、杨氏明敏,受封为“北平郡君”
唐朝时代,有个叫董昌龄的,是房县的县令,他母亲叫杨氏,蔡州人。
当时董昌龄的上司吴元济,占据了蔡州,准备揭竿造反。董昌龄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就暗地里告诫他:“都说顺应天意的人,才能生存,如果违背天意,只会灭亡。你可要好好考虑清楚啊。”
虽然母亲这么说,但是董昌龄,还是决定不下要不要跟着造反。后来吴元济把他调到郾城当县令,母亲又对董昌龄说:“叛贼造反,就是欺骗上天,神灵都不会保佑他。你也不用考虑我,还是赶紧投降唐朝吧。儿啊,你若能做个忠臣,做娘的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好遗憾了啊。”
那时,正赶上皇帝的军队进攻郾城,董昌龄就听从了母亲的劝勉,亲自带着部队,出城投降了。
唐宪宗非常高兴,当即任命他为郾城的县令,兼任监察御史(负责督察一地大小官吏的官员)。董昌龄辞谢道:“这都是母亲教诲我这样做的,我自己哪有什么功劳呢?”
唐宪宗感到很惊奇,后来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就封了杨氏为“北平郡君”。
五、陈母严正,杖打太守不留情
宋朝时,节度使陈尧咨的母亲,叫冯夫人。冯夫人治家很严谨,她的三个儿子,都中了进士。其中有个儿子陈尧咨,做了荆南地方的太守,他有一年回来,冯夫人问他这个儿子:“你在有名的地方做官,有什么与人不同的政策呢?”
陈尧咨很惭愧,呆在原地,什么也回答不上来。冯夫人当时就拉下脸来,心里老大不快活。
又有一天,家里人聚在一起聊天,讲到荆南州那个地方,正是往来要道,路过的宾客,都争相着和陈尧咨比射箭,没有一个人能赢得了他。
冯夫人听了,大怒起来,厉声斥责陈尧咨道:“你父亲从小就教育你要尽忠尽孝、报效国家,现在你做了官,非但不努力去实施仁政、教化百姓,还一味学些雕虫小技(指射箭),自鸣得意,这哪是他当初教训你的愿望呢?”说完,就举起枴杖,狠狠打下去,把陈尧咨身上佩戴的金鱼袋,都打落在地上,碎了。
陈母知道擅长射箭,并非太守的本职。儿子身居要职,还拿了枴杖去责打教育他,这可真是要求严格啊。
母亲贤明而又严格,难怪她的三个儿子,都能身居要职,并各有政绩。
六、积大功德、令人敬重的丫环
宋朝时,沈家有个丫环姓施,是湖州乌墩镇的人,和沈家本来是邻居,二十岁了,才到沈家做丫头。
当时正赶上疫病泛滥,沈家夫妇两人,相继死去,留下了两个女儿,年纪都只有十来岁,没有别的亲戚可以投靠。丫环施氏,就在旁边的房子里,替人舂米,或是织草鞋,做点针线活什么的,挣到了一些钱,就送给两个小女主人。
等到她俩长大了,又替她们选择好配偶;又替她们抱孩子;又替她们抚养子女。努力做着一个丫头分内的事。每当主人外出时,她又兼管守护着家里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去动它。
因此,附近的人,都非常敬重这位丫环。
施氏二十岁才到沈家当丫环,都已到可以出嫁的年龄了。按理说,沈家对她并无养育之恩。但她却能靠替人舂米、织鞋、缝补之所得,来抚养主人的女儿,努力做着一个丫环分内的事,这样的所作所为,能不叫人敬重吗?(以上均据蔡振绅《八德须知》)
--转载自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