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的清明连假,几个学生一考完期中考,就开始计划接下来的4天的假期,摩拳擦掌地招募志同道合的朋友,准备趁春光明媚去走踏名胜古迹。
当所有人把行程表拿出来安排时,一个微弱的声音发出了:“不好意思,假期我要回南部扫墓!”
“扫墓?扫墓是大人的事,我们不用吧!你不怕中暑,还有……”同学不能理解他的心思,甚至有些戏谑地说。
当我从窗外听见这些对话,依稀明白那个孩子应该遇到和同侪观念歧异的困扰,有点心疼他在群众压力下的左右为难。
“好了,大家这么热闹,在分享什么新知好闻呢?”我故意好奇地问。
“老师最会享受生活了,假期要去哪里度假呀!要不要和我们一起……”孩子有些讨好地问。
“清明节吗?我要回南部扫墓,顺便带妈妈去踏青、郊游。”我开心地说。
“老师哦!你怎么和某某一样,还扫什么墓,虚掷美好时光,很瞎耶!”孩子因失望也有些挑衅地回答。
“你们知道清明的意义,放假的原因?”我问他。
孩子们都沉默了,也开始在思索这个看似简单却无法回答的问题。
“放假都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有点瞎哦!”我用他们惯用的词汇来回答。
孩子天真地笑了,几个亲近的孩子还央求我快说答案。
我故弄玄虚地说:“《岁时百问》提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后来民间百姓也学着在清明祭祖扫墓。所以,历代的骚人墨客也留下了和清明节相关的诗词。杜牧的〈清明〉就写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心情,你们应该都倒背如流了吧!”
孩子听完有感而发,顺便问我:“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清明有关吗?”
我察觉对话的方式,真的很容易引发孩子的好学与求知欲。
接着,我以专业的口吻回答说:“仔细听来,老师开讲了!《清明上河图》是描绘北宋京城河道两岸繁华和热闹的景象,也把汴京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栩栩如生地呈现。不管诗人赋诗吟咏清明的凄迷,还是画卷勾勒清明真实美丽的实景,都隐含我们对家人团聚的欢乐,对祖先开创家园的思慕之情。希望你们也要学学古人把时间留给家人,一起感受古人扫墓、祭祖、郊游的传统习俗外,也能在乍暖还寒时,与家人一起感受和煦春天的温暖,一起积极奋起迈向下一个时节。这是清明的意义,也是放假的原因哦!”
原本,那位受到困扰而蹙眉的孩子,用着知己的眼神望向我,那闪闪的眸光中,是有灵犀的感动,也是我们想把重要时光留爱给家人的心意。
孩子们,不管长多大,都别忘记家人曾经守着阳光守着你的无怨无悔,记得留一点爱给他们,换你成为他们生命的一盏微光,静静陪伴、默默守候。老师相信,家人因你们的携手同行而感受到季节递嬗的起伏,也体会到家人共处的美好时光,一直都在,一直都在身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