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镇旭, 申玟燮
译者:黄子玲
如果想知道孩子有什么才能、喜欢什么活动,就应该主动提供他们尝试各种活动的机会,因为没有做过就无法知道孩子喜欢什么。
我想表达的重点是:“尝试”各式各样的活动最为重要,因为“尝试”代表经验而非知识。比起透过书或影片等间接经验,唯有透过直接接触,累积经验才有办法知道孩子喜不喜欢,进而养成才能。
拍出《侏㑩纪公园》、《ET》、《大白鲨》、《抢救雷恩大兵》、《辛德勒名单》、《第三类接触》、《印第安那琼斯》和《关键报告》等数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因而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荣誉的史蒂芬•史匹柏,曾说过他之所以能实现梦想,受父母的影响非常大。
在我十岁左右,还住在亚利桑那州的某个夜里,爸爸什么话都不说就带我上车,很快就到了沙漠。我不知道爸爸要做什么,因此有些害怕。
爸爸在某个地方停了车,那儿广阔的原野上有许多人铺了毯子躺着看夜空,后来才听说大家是出来看流星雨。爸爸也带着我,像别人一样铺了毯子躺下,抬头看屡屡射下的流星雨。那个场面真的很壮观,从那时起我突然有个想法,觉得宇宙的其他地方如果住着其他生命的话,他们一定会是我们的朋友。
此后,这个经验成了他生命中想像力的泉源,也提供了他制作电影的灵感。十七岁时他初次制作了电影《火光》,其主题就来自这个经验。而日后的《第三类接触》也受到影响,《第三类接触》中就有主角载着家人乘着旅行车到野外、在路旁观察夜空无数群星的桥段,他童年的经验因此跃上脚本。
单单只是一段发生于夜晚的童年经验却为史匹柏带来影响,并决定了他的未来发展。若没有这段经验,史匹柏也许会走上不同的人生。这正是经验的力量。
开始尝试花式溜冰后,金妍儿才知道自己喜欢并擅长溜冰;郑京和因为开始学小提琴,才发现她有拉琴的才华。
唯有直接尝试溜冰才会知道自己喜不喜欢,以及是否擅长;直接开始画画才会知道对美术有没有兴趣,以及自己有没有创造力。平常不要只是死读书,或硬去记一些杂七杂八的知识,若想了解细胞,就应该直接用显微镜观察,这样才会知道自己究竟喜不喜欢科学性的观察研究。唯有实际使用砖头或资源回收物来做出各种建筑模型,才能体会到空间是否优美;也只有和孩子一起去博物馆、听演奏会或寻访名胜古迹等等,才会知道孩子对什么有兴趣。
我因为想让孩子尝试多样的经验,在他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常带他一起到海外出差。每次一抓到空档就带着孩子去参访博物馆、美术馆、历史建物,或是去看看自然风景等等。我因为觉得拍照很麻烦,出国的时候也不习惯带相机,因此拍照就一直是孩子的任务。幸好小孩对相机很有兴趣,从某个时候开始喜欢上了摄影。
某天我想既然如此,不如找时间把过去到现在拍的照片整理成一本有故事的摄影集,于是便询问孩子的意见,提议让他做做看。此后,孩子真的自己一个人花了几天时间整理照片,他几乎要把相片集当成自己的伟大作品,觉得自己也成了作者,还把自己的名字大大的写在封面上,做成了五本游记。还记得他把成品拿给我的时候,脸上充满自豪。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经验留下了好的印象,孩子高中时还曾拿着V8 拍摄校外教学和学校生活,再把拍成的画面配上适合的音乐,剪辑成纪录片分享给大家看。不仅如此,摄影在日后也成了孩子读书压力大时,为他带来快乐的舒压嗜好。
如果只丢给孩子书和影片,就很难找到孩子的才能和喜好。如果一直让孩子读书、看电视影片,或只读学科内的功课,将很难找到孩子的才能。因此,不如给孩子体验多样经验的机会,实际让孩子去体会到趣味,并找到有兴趣的领域。
另外,请问自己下面这两个问题:
“我的孩子还没试过的经验是什么?”
“如果打算让孩子尝试至今没试过的新活动,我应该如何从旁协助?”
─ ─摘自:《爸爸、妈妈,你问对问题了吗?》小熊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