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4年04月30日讯】(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记者夏晓言综合报导)你知道吗?4月30日也是一个节日——“国际不打小孩日” (又译“无巴掌日”,美国称为International Spank Out Day)。这个节日的宗旨是:“请来试试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将会发现,今天过后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反体罚政策相关文件的起草人彼得•纽渥(Peter Newell))说,借此节日,希望父母们能够学会正面且非暴力的教育方法,不要再对孩子进行体罚。
这个特殊的节日是由美国民间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于1998年发起的,短短数年间,在世界各地发酵,使这一天成为国际性的日子。
父母体罚孩子的危害
作为父母,教育孩子是应尽的义务与责任。然而,有不少父母是因为孩子没有达到他们的某种期望,或者违背了他们的意愿,就对孩子大打出手。教育专家们称,父母对孩子进行打骂或体罚,是没有效益的教育方式,它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
《儿童虐待小论》一文中,作者清晰地描述了自己童年时被父亲打骂时的心理感受:
“我永远无法忘记,那是一种怎样无助的感觉。当我被呼唤到父亲身旁,准备被揍的那一刻,是我十二岁之前的生活中最大的恐惧与梦魇。不管我到底犯什么错,我永远感觉到我所受的痛苦比我犯的错误可怕十倍以上。我至今仍不时忆起,一个弱小怕痛的孩子,瑟缩的站在愤怒的大人身旁,大人高大,强壮,有力气,愤怒而青筋暴怒,手上挥舞着恐怖的工具,随时可能往你身上击来。那可能是一条皮带,一根扫把,一根藤条,一个巴掌。不管什么,都会造成肉体巨大的疼痛。而且,我的父亲不准我逃跑或反抗,他说,我越这样他会打得越大。我只好哀求,放弃自尊的不断哀求,用颤抖的小手,不止的泪……我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父亲放了我,不要用棍子打到我身上。可是我常常失败。没有人能救我,我母亲插手只会引起父亲更大的愤怒,况且她也不是我父亲的对手。邻居更不用说了,打孩子是我家的事,别家人能管么?在被打的那一刻,我有股被天地遗弃的感觉,我会痛恨自己为什么要生下来,为什么要有感觉与生命……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了。可是,当时那种恐怖与绝望感,至今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成长于暴力环境中 孩子身心健康严重受损
科学研究已经发现,长期生活在一个暴力恐怖的环境中,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美国纳甚维尔市范德比尔特大学儿童医院的儿科医生莎丽巴尔金,进行了一个为期两年的研究,对二到九岁的孩子进行了认知测试,结果发现被打过的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要低于没有被打过的孩子。
而早前的日本科学家研究表明,长期被体罚可能导致儿童脑萎缩。研究发现,对于体罚时间超过3年的儿童,其大脑中与感情和决策能力相关的额叶皮质区内侧部分平均要比未受体罚者小19.1%,与注意力相关的扣带前回以及与认知力相关的额叶皮质区背外侧部分,分别要小16.9%和14.5%。
教育学专家也提出,孩子受体罚时的疼痛的体验并不能提高孩子的道德观。虽然被打时的疼痛或者惊吓可能在当时让孩子停止不良行为,但长期而言,这种做法并不能起到任何正面作用,不能帮助他们在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建立自己的正误观来防止未来犯下同样的错误。只有在建立了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前提下,孩子才会有良好的表现。
家长打骂孩子还会给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孩子会认为打人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解决冲突的方式。研究发现,从小遭受殴打和家庭暴力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现违法或者反社会性的行为,而在其长大成人后极有可能虐待他们的配偶和儿女。而且,有家暴经历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校园霸凌行为中的施加者。
5种方式取代打骂孩子的教育
《世界上最愚蠢的父母用打来教育孩子》一文的作者“panicpiggy2011”小时候受到父亲打骂教育,多少年后,她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难道在父母的心里,我就蠢到只有靠打才能教育的地步?通过心平气和说教的方式我就无法接受吗?好像我还不是一个白痴吧。想来想去,结果只有一个,父母不懂如何通过心平气和的智慧的方式来教育我们,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个智慧。”
是的,理智地教育孩子是需要智慧与耐心的。
教育专家们向父母们建议用下列5种方式来取代打骂孩子的教育,相信父母与孩子都会受益匪浅。
1、多多了解孩子。在忙于生计的同时,父母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做错事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耐心倾听孩子。如果是气急攻心的父母,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打骂。此时,父母应该先冷静下来,试着耐心地倾听孩子,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父母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3、修正对孩子的期望。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父母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4、对孩子放下身段。有些父母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教育专家建议,父母要对孩子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5、盛怒时不管教孩子。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父母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父母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父母要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心。
(责任编辑:李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