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4年04月03日讯】(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记者夏晓言综合报导)那个曾在溪水边顾影自怜的美少年纳西索斯(Narcissus)恐怕永远都想不到,由他而来的narcissism现象,也叫自恋情节,如今已经成了社会大流行。现在,他的无数的追随者们再也不用到水边去照照自己的影子了,他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的拍下自己的俊容倩影,而且通过博客、脸书、推特、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让全世界都可以瞬间看到。
心理学家表示,自恋人格倾向特征在当今的年轻人中越来越普遍。自恋导致的炫耀与满足感不仅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而且还对个人和社会具有很大的危害。
英国男孩自拍上瘾 照片不完美欲自杀
3月23日英国《镜报》报导了一名19岁男孩因无法自拍出完美照片而试图自杀的故事。
报导中说,英国男孩丹尼•鲍曼(Danny Bowman)15岁时开始向Facebook上传自拍照。他每天花10个小时利用iPhone自拍200多张照片。鲍曼已经辍学,6个月足不出户,并且减肥12.7公斤,以便让自己在摄像头前看起来更好。他上传自拍照,试图获得朋友们的认可。“当有人赞扬时我感觉很好,反之则令我悲伤。” 鲍曼说。
“我唯一在乎的事情就是手机里的自己,不管什么时候,抓拍自我总让我感到很满足。”鲍曼说。他的父母试图没收他的手机,但这使他变得具有攻击性。
由于拍不出令自己满意的完美照片,鲍曼感到越来越绝望。最终他精神崩溃,选择吃药自杀,幸而被母亲所救。现在,鲍曼在医院接受治疗后,正努力回归正常生活。
痛定思痛,鲍曼说:“自拍就像毒品、酒精以及赌博一样,我不希望别人身上重演我的经历。”
鲍曼所在诊所顶级精神病医生大卫•维尔(David Veal)说,自拍上瘾现象广泛存在,现在被公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 “鲍曼的例子十分极端,但自拍上瘾是个严重问题,这种精神疾病导致极高的自杀率。”
自拍令人更自恋挑剔
过去几年来,自拍热潮一直有增不减,从国家元首、大腕明星到平民百姓,都乐此不疲。去年12月中旬,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首相卡梅伦和丹麦女首相施密特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追悼会上面带笑容的自拍,成为轰动一时的花边新闻;而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的众明星自拍照更是成了历史上转发量最大的推特照片。
近日,美国面部整形外科学会(AAFPRS)发布2013年面部整形趋势报告,在其2700家会员机构中,1/3报告业绩上升。整形外科医生称,越来越多的人想要面部整形,原因是社交媒体和愈演愈烈的自拍潮流。
“一些社交平台,例如Instagram,Snapchat和iPhone应用程序Selfie.im ,以图片为唯一基础,迫使我们的患者拿着显微镜看自己的照片,对自己的相貌史无前例的挑剔。” 美国面部整形外科学会的主席爱德华•法里奥(Edward Farrior,MD)说。“这些照片通常是年轻人给未来朋友、潜在对像和老板的第一印象。我们的患者希望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3年,鼻子整形增长了10%,植发和眼部整形分别增长了7%、6%。其中,男女整容的项目也有别,女性青睐面部拉皮和眼部调整;男性则更倾向植发和去皱纹。
调查中,58%的医生发现去年来接受整形手术和注射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群体在增长。
业界人士对此现象点评说,每一次自拍,就等于将自己的容貌置于放大镜下,由此,人们越来越自恋,把自己整得更完美的愿望就越强烈。
自恋大流行
自拍发布者的目的就是给别人看,而社交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展示平台。美国互联网信息专家Bill Davidow在自己的新论文《互联网时代的“自恋流行病”》中说,频繁使用互联网社交媒体会让人们的自恋倾向越来越严重。
早在2008年,西伊利诺伊大学的学者就通过实验发现,有过高自我表现欲望的人通常在社交媒体上活跃程度高,且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大量结交好友。心理学家Jean M.Twnege和W. Keith Campbell通过对3.7万余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发现,自恋人格倾向特征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普及,堪比肥胖症。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的研究发现,20岁左右的人自恋型人格障碍是65岁以上人的3倍。
“我们正面临一场‘自恋大流行(narcissism epidemic)’。”Jean M. Twnege和W. Keith Campbell在他们的书中这样描述我们今天的社会。
有一段在网上流传颇广的视频,看后让人啼笑皆非。
在这段视频中,年轻人们不管是在约会、上课,还是在开派对、做功课,都永远手机在握,不停地向朋友们发布信息;一旦有所成就,马上摆好姿势,拍照。甚至在婚礼宣誓、亲吻女友时,也要百忙之中抽出几秒,暂停,拍照,再继续下去。
对于现代的人来说,“不要忘了停下来,嗅一嗅玫瑰的馨香”,已经变成了——“不要忘了停下来,拍张照片上推特。”
当我们已无心品尝美食,无心欣赏美景,更多地关注如何在Facebook上扩大粉丝群,如何在亚马逊上获得好评,如何增加pv点击率和YouTube播放次数时,我们是否已经越来越迷恋虚拟世界带给自己的满足感?我们是否正在一步步地远离真实的自我?如果是这样,那才是真的“OUT”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