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期)井田制
周公重视农业,在职业划分中,“九职”的前四项均为农林耕作,教导人们“先知稼穑之艰难”。当时,种植的作物繁多,有百谷之称。据统计, 《诗经》中提及的谷类有黍、稷、粟、麦、稻、缠,豆类有荏菽、藿,麻类有苜、苎等。同时,在周代,农业耕作已有成套的农具,《管子•轻重乙》称: “一农之事,必有一耜(si)、一铫(yao)、一镰、一耨(nou)、一椎、一! (zhi),然后成为农。” 在陕西临潼零口一处西周窖藏中,一次出土的铜铲就有四件,可见当时农耕工具种类丰富。农业繁荣,丰收频仍,粮食储藏丰盛。在洛阳西周遗址中发现的窖穴和灰坑,就有储粮的仓库。《诗经•小雅•楚茨》咏唱: “我仓既盈,我庾维亿。”表明粮食丰收了,仓库储存不下,只好露天堆放,这是一曲丰收的赞歌。
在周代,礼乐文化对生产有倡导和鼓励作用。《周礼•闾师》云:“凡庶民不畜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不树者,无椁;不蚕者,不帛;不绩者,不衰。” 要求祭品的丰富与人生的享受,都与财富的创造相关。不养畜,祭祀不应有牺牲;不耕作,祭祀不应有五谷;不植树,殡葬不应有棺椁;不养蚕,衣服不应有丝绸;不搓捻麻线,不应穿着衰裳服丧。勤劳作,方能享受成果,方能拥有尊严和荣耀。《诗经•周颂•噫嘻》描绘: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周成王在祭祀仪式上咏唱的乐歌,表达了对农夫集体耕作的赞扬。周代采用以井田制为中心的农耕制度,具有教化色彩,实践带来了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所称颂的“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 的美好民风。
以农耕为本,为了富裕,周人也重视工商业发展,《史记•苏秦列传》云: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群书考索•风俗类》中甚至说周人“喜为商贾不好仕宦”。当年洛阳,悬旗开市,商贾千里奔波,夜以继日。洛阳乃天下之中,东贾齐鲁,南贾梁楚,金属货币普遍流行。在《韩非子•五蠹》中,还出现了“长袖善舞,多钱商贾”的洛阳俗谚。在洛阳,当时就有一位著名的商贸理论家白圭,他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的经营理念。他主张谷子成熟时收购粮食,出售丝漆;蚕茧出产时收购帛絮,出售粮食,经营必须掌握商机,方能盈利。
周公重农,不仅不轻视商贸,他在《尚书•酒诰》中还提出:“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农事完毕,牵牛拉车到远处经商增加收入,供养父母,这也是孝道的体现,不应指责,应该倡导,周公把商贸引入道德的境界,商贸也被认定是正当乃至高尚的职业。周公不仅不轻视经济活动,还以工匠的身份亲自制作生活用品。相传帘子就是周公的发明,冬用草苫,夏用竹帘,护暖乘凉,改善居住环境。“勾帘每对千峰雨,接竹新分一脉泉。” 陆游的诗句,勾起人们对帘的美好记忆。
责任编辑﹕泽霖